方孝孺輕輕點了點頭,語氣中頗有感慨的說道。
“聖人之學不光講的是為人之道治國之法,另外還要求學子能夠上馬戰沙場下馬治天下,可是如今聞風盛舞風弱,再也不複當年唐朝之時書生提劍的景象!”
這說的也是事實,這宋朝以後文武分治,所以不少讀書人認為習武這些都是武人做的事情,跟他們這些讀書人無關,甚至鄙視之。
尤其是程朱理學更是助長了這種風氣,方孝孺對此也是多有思慮,因此才會在這個時候提出自己這個想法來。
黃子澄眼睛微微眯了起來,皺著眉頭說道。
“可唐朝距今有幾百年了,製度肯定不合時宜,如果生搬硬套的話,恐怕下麵那些讀書學子未必會買賬。”
方孝孺則是淡然一笑。
“事在人為,我覺得這是一個法子,回去之後我會整理思路上成奏章,至於采納不采納,全看陛下的聖裁了。”
顯然他這邊是鐵了心準備乾這件事兒了,黃子澄看向了王叔英,開口問道。
“靜學先生你是何意見?”
王叔英則是一臉正氣之色,凜然說道。
“家國麵前其他事都為小道,隻要能夠讓朝廷消除隱患,不管什麼法子都要試一試,以免遺禍後世子孫,此不為人臣所為也!”
顯然他也是支持方孝孺這麼做的,黃子澄聽到這話,臉上露出一抹思索之色。
而此時另外一個消息也在京城之中傳開了。
因為太上皇朱元璋居然駕船出海,巡察邊關,這消息瞬間就壓過了南北榜案,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朱元璋這一次去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北平府的燕王朱棣。
隻是出動了太上皇,這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
還是說朱元璋太過於關心自己這個四兒子,所以專門過去跑這一趟,看看自己的兒子病情如何?一時之間猜測紛紛。
然後就在此時,宋忠那邊送過來遼東的消息,朱允熥看了一遍之後眉頭就皺了起來,跟他遇到的差不多,朱棣那邊的確不死心,還在私底下做一些小動作。
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來自於北平府的商人前往遼東,他們非常有默契的在那些部落之中購買地皮,這很明顯是準備利用官府的政策來搞出來一些小動作。
到時候出了什麼事情往官府的頭上一栽,調動那些部落的情緒,那麼遼東的局勢就會急轉直下這種手段後世經常見,一點都不稀奇。
朱允熥皺著眉頭思索一陣,然後提幾點來,給宋忠回了一封信,讓他最近一段時間先穩住遼東的局勢,並且告訴他,朱元璋已經啟程前往北平,讓他做好接應的準備。
如果是有不妥,哪怕是將所有北平的暗裝儘出,一定要保證朱元璋的安全!
寫完之後他讀了一遍,沒有任何問題,火漆封口讓趙平安火速發出去,接下來他坐在龍椅之上,臉上露出思索之色,片刻之後歎了一口氣,緩緩的開口說道。
“好好過日子不行嗎?我要是想動手早就動手了,怎麼會等到現在?偏偏要搞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有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