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和歸和戰歸戰
汴梁宮城內殿中。
趙匡胤雖然對這南宋頗多微詞,對這趙構與欽宗百般鄙薄,但眼看著這南宋終於不必再一味難逃而是成功拉起了北伐的大旗,他也難免心神搖曳。
無論是韓世忠用兵之精巧,還是吳玠禦守之穩健,再或是嶽飛的仔細經營練兵北上,皆讓趙匡胤連連點頭。
那張俊雖敗績醜陋,但從其能硬撼這金虜之精兵,也可知賊虜亦常人,非不可力敵之輩。
也是因此讓趙匡胤對這趙構愈發惱怒:
將卒皆能戰,軍民有血仇,此等情況下任人唯賢積蓄力量,隻待北伐雪恥,未必不能締造如光武一般之事。
但奈何……怎麼遇上了這般寡廉鮮恥之輩?
尤其在看到那嶽飛與趙構生出嫌隙之後便無奈歎息:
“嶽飛死矣。”
因此,即便是金國將北宋蔑稱為“江南”,稱和議為詔諭,並且明文要求金使所到之處宋臣與趙構皆需跪拜迎接,趙構也依然非常樂意。
“若欲速勝,則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守約試論此三者。”
完顏宗弼搜山檢海失敗使得主戰派受挫,於是完顏昌迅速發力,將養的好狗秦檜放歸南宋向趙構傳達和議的意圖。
身為天子反倒斷子嗣,那本就與廢人無異了,由此可推立嗣之事定然是要立旁係,那趙構當然不喜。
“就如那宋金,若無嶽、韓、吳諸將之功,金人何必和議?”
完顏昌的身份就要更加特殊一些,算是當時金國高層的著名寶可夢大師。
嶽飛稱“名以地歸我,實寄之”。
這種消息可謂是正中趙構下懷,也是秦檜能夠飛速躍居高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靖重重點頭道:
“此般道理頗為簡單,這北宋亡國便是想不清楚這般簡單的道理。”
講道理他聽到現在也直想鑽光幕裡給那趙構兩個大耳刮子將其打醒……但也隻能停留在想想這一步。
【伐宋時金國的權力中樞有三駕馬車:完顏宗翰、完顏宗弼、完顏昌。
眼見尚藥奉禦劉翰滿臉不服,趙普不得已站出來解釋道:
“朕意…難平也。”
繁雜的念頭在一刹就被劉翰理清,隨即便沉默了下來。
“師父,那這金國是主戰更智,還是主和更佳?”
嶽飛第三次北伐後不久金太宗病死,隨後兩年內完顏宗輔、完顏宗翰等主戰派頭領接連病死,完顏昌大權在握,迅速與南宋敲定了和談,史稱天眷和議。
和議內容也簡單,南宋對金稱臣,每年貢銀、絹各二十五萬之數,除此外金國割讓河南陝西等地歸宋,此外還有送還徽宗韋後棺槨等不表。
這實際上也是雙方的路線不同。
相較而言這場和議的名聲並不大,因為無論是金國還是宋國,主戰派對這次和議都不滿意。
此時距離嶽飛韓世忠合力打出黃天蕩之困和牛頭山之捷剛好過去十年。
於是劉翰的臉色頓時悚然,但仔細想想似乎又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