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渡河,北伐(2 / 2)

“但這嶽武穆距那趙大時足足有百多年……”

這一次宋金雙方的碰撞,局勢轉變之快出乎所有人預料,西路軍吳玠雖在一年前病逝,但舊部還在,與金軍戰於關中,令金軍不得寸進。

“則平與我當勉之,若失禮製有子嗣如此,你我還不如一頭撞死在這禦柱上。“

畢竟,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或是知曉這嶽飛少時聽他們兄弟三人之事長大,或是愛惜於這嶽飛與二弟相似之境地,劉備歎息間神色略有一點黯然:

“可惜……我等得後世之垂憐,終不使雲長孤軍為戰能興複炎漢。”

對嶽飛來說,接下來的選擇幾乎不需要猶豫。

可以說這等盛況神似關二爺水淹七軍,令群盜遙受印號威震華夏之景。

難與金軍正麵相抗的義軍紛紛渡河,與河北當地漢人對金國官員兵卒群起而攻之。

嶽飛雖然文武雙全,但實際在落到用兵上反而更喜歡悍勇的打法,眼見著金軍南侵三路皆敗,秉承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優良習慣,在沒有得到朝廷幫助的情況下,嶽飛悍然發動北伐。

這種打擊敵後軍民聯手的打法嶽飛將其命名為“連結河朔”,事實證明相當有成效,金兀術直接被打懵了。

為了這次北伐,他嶽飛從十六歲奮戰至今已經等的太久了。

姍姍來遲的是張飛的致歉:

“啊呀,俺剛才被那無卵的趙構氣的出去與親兵摔了兩跤,故而著了皮甲……孟起不要緊罷?”

趙普閉嘴,隻是眼看著官家絮絮叨叨哀歎這宋分南北之事。

此前搜山檢海時那趙構接連上表乞和沒被這金將答應,當時趙匡胤還鬆了一口氣隻覺得至少保住了為數不多的顏麵。

甚至在處境上也十分相似:

東西兩部戰場的韓世忠吳璘與金軍相持不下難施援手;

張俊收複宿州亳州後就匆匆班師脫離戰場;劉錡則是帶著人馬就貓在順昌,既不進擊也不南撤。

而這次出兵,對嶽飛來說自然也是意義重大,不僅僅是嶽家軍第一次規模浩大的北伐,更是因為練兵十年終戰金虜。

最終千言萬語收合進短短兩句輕歎:

“唉,河北。”

此生必遂宗澤誌,提點健兒過黃河!

在此之前,靠著“連結河朔”這個計劃,嶽家軍早早就跟河北義軍搭上了線,河北義軍皆受嶽家軍之製,奉嶽將軍之令。

為了這一戰嶽飛可謂是苦心孤詣準備了太久,因此一上來基本就是按著金兀術摩擦的節奏。

首先令麾下精兵越過金人深入後方去打遊擊聯絡義軍破壞金軍糧道。

“如此也省得受這等不肖子孫的氣。”

中路軍的的一線防禦是駐防河南的劉錡,領軍退守順昌府之後,借助天氣炎熱以及城池的優勢,成功拖了半個月堅持到嶽飛加入戰場。

“這嶽飛之事,當修冊編撰,送於荊北,二弟若知這嶽飛效他之事,當歡喜得很。“

說著就一巴掌結結實實拍在張飛大腿上,結果反倒是一聲沉悶的聲響,馬超捂著手又是一陣呲牙咧嘴。

搖搖頭,趙匡胤拒絕了趙普這個並不清楚的建議,轉而哀歎道:

六月初,一日之內趙構擢升嶽飛、韓世忠、張俊三人為宣撫使,並兼河南河北等諸路招討使,並分彆晉升少保、太保、少師,大軍儘發。

“那我等督促相助這趙大使華夏歸一便是。”

孔明大笑道:

“中原安定河北安泰,甲胄蒙塵寶刃鏽,如何不是幸事?”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