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賊在禦座(1 / 2)

第558章賊在禦座

讓劉翰略微有些欣慰的是,官家對趙相公的譏誚直言也並未出言責備。

趙匡胤低頭撞上劉翰滿眼寫著“官家大度”的神色也一時失言。

但好像現在拽著劉翰說這趙構乃是晉王後代所出,與他並無乾係,怎麼想也同樣都有一點吊詭。

於是趙宋官家隻能選擇囫圇過去道:

“若要避此禍倒也簡單,劉奉禦當借此…仙機,學其醫道而精進,自可造福於宋使我宋子民後代免遭此禍。”

趙匡胤想的很簡單,隻要自己兩年後並未暴崩,那自可騰出手來慢慢對外收拾北漢契丹黨項回鶻等禍,對內整頓吏治嘗試解決冗軍之弊。

畢竟後世說的清楚明白,遍數青史,宋之繁榮頗多可取之處,如此隻需補上武德,那不就又是一個能比肩盛唐之世?

劉翰拱手受命,但又不太清楚官家這說的是個什麼意思,而且說的免遭此禍……這禍害說的是趙構還是那金國?

這些細處所增加的成本最終累積到一起便足以左右戰局之勝負,故而由南向北而伐是愈來愈難之局麵。

“這趙構之罪,雖刀斧加身,亦不足贖也。”

“這趙構真氣煞俺老張!”

以日為歲,念官軍思夏言,故疆漸複虜奔逃,終脫左衽。

“仁人誌士,駢死於北伐之土。”

讀《三國誌》和《華陽國誌》時怎從未見過相關記載呢?

也是因此,在孔明看來,此次北伐至少也須將金人趕回黃河以南,至少才能有一些對峙的資格。

孔明隻當聽不見,隻是換了個角度述道:

“北伐之事何其難也?這嶽飛能畢十歲練兵之功而敗金軍得勝績可謂出其不意,如此班師即便爾後要戰,也必也頗多不易也。”

李世民也懶得在趙構這等爛人身上浪費口水,隻是興歎了一句道:

張飛一聲怒歎,一拳捶地,引得將軍府內眾人皆心有戚戚焉。

為那唾手可得的千秋之業就此消散而惜歎。

但旋即劉翰也有點疑惑:

這般十二道金牌急召救金國於水火之態,雖然離譜,但若是這完顏構似乎就又合理起來了。

對這話張飛簡直不能同意太多,當即小聲嗶嗶賴賴道:

“要俺說還不如綁了那趙構送給那金兀術,願殺便殺去,也省得在南處礙眼……“

此前光幕後世曾相當慎重漫談過南北之分,彼時雖能明白一二,但未嘗不覺得有小題大做之嫌,但現在眼看著這宋廷不顧百姓生死強行召將止北伐,貞觀文武便都懂了一些。

中間還去江東做過使者,故而如今也算是將南北風光看了個遍,這其中便是更能明白“北伐”兩字的分量。

無論是荊南還是益州皆可稱水路遍布能得漕運之利,發大小舟船譴一二部士卒便可輸送大軍所需之糧草。

就連龐統臉上也失了笑意,低聲與旁邊的南陽老友道:

“孔明你那五丈原尚且可說是蒼天厚彼薄此,雖多無奈但也能推為天意。”

反之若是從北南下,便能借助水路漕運飛速緩解後勤壓力,騰出更多的人手用以征戰,更易也。

隨即也扭頭道:“想來那嶽飛便是此次北伐之前,手書《出師表》為己壯行。”

“這嶽飛本能中興,最終因一人置萬千百姓生計不顧而詔退兵,全因這趙構而生事,可謂人禍也。”

最終脫離之後畢十年之功終練就強軍,卻又麵臨著朝廷與血仇之敵苟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