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210年樂進駐襄陽,214年曹仁駐樊城。
如果由當時劉備所屬的江陵一路北上,路上城池的順序是:
江陵→旌陽(麥城)→當陽(長阪)→臨沮→襄陽→樊城。
很明顯曹魏的防線在回縮,至少襄陽已經無法作為屯兵之地,不再安全,也佐證了樂進被二爺一頓暴揍的事實。】
光幕的3D地圖再次顯功,即使如糜竺對兵法一竅不通的人,也能看明白。
隻見那漢水自西向東經過襄樊之後,便成了南北走向,在江陵東彙入揚水。
漢水的走向配合西麵群山,在江陵和襄樊之間劃出來一塊平整空地,臨沮等幾個城池散落其上。
【那麼我們再次從210年往後就可以嘗試推測一下。
首先劉備方麵接管江陵之後應該算得上勢如破竹,畢竟猛將俱在。
《樂進傳》記載“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
也就是說臨沮旌陽先被劉備拿下,又被樂進奪回,但麵對劉備的如雲猛將,怎麼奪回的?
曹操方麵沒有支援兵力的記載,但劉備方麵有記載211年劉備攜兩萬兵力入益州。
所以事實挺明顯,劉備先壓著樂進打,但後來抽調兵力入川,江陵兵力不足,戰線被迫回縮。】
“張將軍料事如神,果然樂進是戰事不利!”黃忠讚歎,不由得對張飛敏銳的嗅覺讚歎三分。
“嘿!比不過曹魏史官鐵畫銀鉤,區區一兩筆就抹掉我等之功!”張飛麵露嘲諷。
按時間算當時他張飛也在江陵,這抹掉的功績說不得就有他張飛的功勞,如何不氣?
黃月英不太明白,小聲問道:
“既如此,我等史官之後也應該記載才是,畢竟……”
大家都懂,畢竟主公後來稱帝了,置史官錄國史都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孔明也想不明白:“這光幕之前說有劉封傳存於蜀書,這蜀書竟沒有記載?”
想不明白,但怎麼感覺大有問題?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拉扯,由此進入第二節單:文聘來援。
《文聘傳》: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
《樂進傳》則無任何尋口之戰記載。
作為文聘封侯之戰,可以肯定文聘必然有大功,但同在樂進傳提都不提一句。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敗則春秋筆法。由此再可以推測:
防線收縮之後二爺以水軍進攻,樂進阻二爺於尋口,但被暴打。
關鍵時刻援軍文聘趕到支援成功,由此功勞成功封侯。
但要注意這個功勞是純粹支援之功,並沒有擊退二爺,因為文聘傳對此次戰役最後的記載是:
“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漢津和荊城都在當陽正東方,依托漢水,也就是說戰線位置並沒有發生變化。】
黃忠眯著眼睛看明白了:
“主公帶走大軍輜重,由此樂進才得以重新擄掠臨沮旌陽。”
“而後關將軍麵對樂進,很可能是大勝。”
“麵對樂進和文聘聯手,關將軍依然讓對方不得寸進!”
“我不如關將軍多矣!”
張飛則是精準把握到了關鍵點:“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