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一夜害三賢!”張飛笑死。
實際上他也並不知道所謂的三賢是誰,但一夜嘛,誰不懂?
劉備反倒是沉默了下來,心裡唏噓不已。
作為一個老對手當然清楚當年曹操的理想,但可惜世事更易,如今之的魏公已遠不是當初的大漢忠良曹孟德。
劉備甚至都有點羨慕曹操了,若是平複亂世,有此兩子文采驚世,足以光宗耀祖。
可惜,曹操這條路的終點是容不下兩個人的。
龐統看著這宛城事件的另一個主角,回憶了起來:
“張繡……是不是滿門儘死?”
孔明點點頭:
“曹賊三賢死於建安二年,後來建安四年張繡再降。”
“後來聽聞四年前死於征烏桓路上,有子張泉卷入八年後的魏諷叛亂,滿門儘誅。”
糜竺感覺自己沒法理解張繡的想法:
“還不如來投主公,至少也能保全子孫後代不至於無人祭祀。”
幾人說這些話時候益州三人隻能宛如聽天書一般儘量記在心裡,同時心中暗慚:
久居蜀中又有張魯隔斷音訊,真不識天下英雄矣。
法正也忽然萌生起了鬥誌:計破張魯,打通漢中,衣錦還鄉歸扶風郿縣!
【“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這個是後世有人對孫權的稱讚。
“生子當如孫仲謀”是曹老板的肯定。
這兩個評價堪稱是孫權前半生最好的注解,畢竟十九歲上位,當時外有反賊內有叛臣,親哥孫策之死還沒查明白呢,另一個親弟孫翊也被謀殺,稱得上內憂外患。
這種情況下統合兄長舊臣,文拜張昭武尊周瑜,內外平定之後又擊殺黃祖吞並江夏。
並且親手啟用諸葛瑾、魯肅、陸遜等人,最終赤壁贏下曹操。
這個時期的孫權有孫策的影子,激昂進取,但手段又剛柔並濟,所作所為完全當得起這個評價。
從曆史上看,在周瑜身死之後,孫權的這個形態也完全結束,從進取開拓變成了絕不冒險。
但其實從曆史的縫隙裡也能窺見,這個時代的孫權大半是在被周瑜拉著走。
比如赤壁之戰時,周瑜一番苦說勸定孫權決心抗曹,這讓周瑜鬆了口氣,然後要五萬精兵。
但是孫權的答複是:公瑾啊,你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隻有三萬!多了沒有!
咱們就先打著,我呢在後麵給你坐鎮,要是你打不贏,我就親自跟曹賊拚了!
當時周瑜心裡估計都懶得罵,江東多少兵我不知道?還跟曹賊拚了,是想留點兵好投降時候拉高價碼討點權利吧?
赤壁之戰時周瑜的副手程普和周瑜的矛盾也是人儘皆知,這個副手誰定的?孫權指的。
再比如周瑜製定入蜀二分天下的計劃時,為了消除猜忌主動要求帶上孫權的堂弟孫瑜,並提前答應讓孫瑜坐守益州,事成之後自己回襄樊駐守北伐。
孫權表麵上答應,然後反手就把江陵這個進攻益州的跳板借了出去。
以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個俗語人儘皆知,情節上有誇大之嫌,但孫權在裡麵發揮了什麼作用大家都清楚。】
“孫破虜可瞑目矣。”劉備一時間竟也生出了點豔羨。
張飛試探著問道:
“大哥也覺得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備含笑搖頭:“阿鬥效孫權失仁義,豈不是舍本逐末?”
龐統不屑:“不過一鄙夫而已。”
張飛好奇這個新稱呼,誠心問道:“鄙夫為何?”
張鬆當仁不讓站出來給益州增加存在感:
“未得患得,既得患失,苟患失之,無所不至。”
“其人為了不失手中之得,便能無所不用其極。”
劉備略一回想,歎息道:“如何不是?”
龐統不理會這麼多,隻是看著光幕上聊到周公瑾時播放的片段,光幕上的男子英姿絕倫。
雖與記憶中的周瑜不同,但那股英氣頗多相似之處,讓龐統有些感懷:
“周公瑾真乃英雄也,奈何……”
至於是奈何天不假年還是奈何投於孫氏兄弟,龐統沒說,但眾人也都明白不重要了。
“若無周公瑾之才,何有我等今日?”
這個感歎來自於劉備,赤壁之勝他還是記得的。
劉巴直至此時才“啊”了一聲:
“江東竟欲攻益州?”
張鬆笑笑反問道:
“子初莫不是以為主公所斬李異,乃是誣其罪名?”
劉巴一時間張口結舌,他一開始真以為就是隨便找了個借口。
劉備笑笑將此事按下。
……
“東吳孫權不似人君,周瑜有英才而不遇英主,苦也。”
李世民一開口就是一記AOE,不過臣子們也都習慣了。
或如房玄齡這樣聽之任之,或如長孫無忌誇讚陛下說得對,或如侯君集稱其亦不如陛下萬一,或如……
“陛下之言略顯刻薄,有虧君節!”魏征不卑不亢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