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冷笑,絲毫不慣著:
“愛卿欲事如孫權之主乎?”
此言略為誅心,魏征臉色一紅,張口欲言被侯君集攔了下來。
“魏秘書,此非朝堂,大家閒言臧否舊史乃是君臣親近同樂,何苦計較?”
杜如晦等也過來打圓場,才好不容易平息下來。
不過好在李世民也就嘴上說說,雖然鬨得不太愉快但也沒動用權限的意思。
李世民現在以極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包括容人上也是一樣。
而且想法與杜如晦相同,這魏征既然能被光幕提到,想來應該是有能力的。
隻是不知道能力體現在哪裡?
隨即李世民思維跳了一下:
才能總不會是體現於這軸的不行的脾氣上吧?
【而我們都熟悉的那個“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的江東之主,便是孫權的第二個形態。
這個時期的孫權飽經戰陣,作戰經驗之豐富,作戰水平之不穩定,無人能比肩。
坑關羽,戰合肥,燒劉備,抗曹丕,勝石亭。
能以三萬對三萬斬首一萬,能以十萬敗八百留美名。曆經大戰十餘次,小戰不可計數。
這個時期的孫權反覆傾危,反複橫跳能跳的隊友心累。
五年四降四叛,左右逢源,從大魏吳王一直跳到了吳國大皇帝。
而要說孫權為什麼變成了這個樣子,那隻能說張文遠伱壞事做儘……
開個玩笑,其實歸根結底的問題還是在江東的兵製上,世襲領兵製這種價碼是曹劉都開不起的。
孫策依靠它團結了最早的江淮舊臣,孫權將它允諾給江東豪右,由此將江東捏到了一起。
這個兵製讓江東的士卒們帶上了私人性質,也因此孫權一輩子從沒輸過本土防禦戰。
但這一製度也讓將領們養尊處優,絕不可能主動身先士卒攻城拔寨。
由此讓孫權夢斷合肥,成就了張文遠小兒止啼的威名。
北伐的野望被張遼直接摁死,也促進了孫權的迅速覺醒:
曹操打不過,隊友還捅不死?
但實際上逍遙津主動斷後的孫權尚有三分英姿,此戰算不得生涯之恥。
曹丕死後曹叡繼位時,孫權銳評:曹丕不如曹操的萬分之一,而曹叡甚至連曹丕都不如。
這話聽起來猶如關二爺的“觀汝乃插標賣首耳”。
結果公元234年正在打合肥的孫權聽聞曹叡帶軍來援合肥,毫不猶豫的帶兵望風而逃。
很多人預想過的東線吳魏皇帝相爭、西線諸葛司馬相抗這種華麗劇情並沒有上演。
星落五丈原隻能讓人徒呼一句奈何。
而諸葛武侯之死也讓孫權的人生徹底翻到了下一篇章:
老悖昏聵。】
雖然光幕中大舅哥的處世格言很讓人恨得有點牙癢癢,不過劉備同樣看得很開。
大舅哥都傳笑千古了,自己還苛求什麼呢?
成都市內昭烈廟煙火嫋嫋,千八百年忌祀後人仍念。
趙雲仰頭盯著兵製看了看,倒是很快明白過來:
“江東此舉……兵權反而成了家產,苟活方能享富貴,橫死則恩寵俱消。”
趙雲甚至都能想象出來江東的小將領們打仗是個什麼情形了:
你居然敢先登奪旗這麼拚命?有兒子嗎?長大了嗎?經曆過戰陣嗎?會抓山越嗎?
一旦有一項沒有,你就要考慮一下橫死於戰陣的話兵權會不會被褫奪強占。
“原來如此!”趙雲想起來那個挺招人喜歡的甘瑰,明了道:
“難怪如今江東甘寧如此難過。”
“孫伯符時厚待江淮老臣,孫仲謀時厚待江東豪右。”
“結果甘興霸時運不濟,俱不得也。”
龐統長歎一聲點點頭:
“故而在公瑾帳下時甘興霸乃是智將文武雙全。”
“而到了那濡須口之戰時,被令夜襲,隻剩勇武,文智再無用武之地。”
他在周瑜帳下時與甘興霸共事過,對於這個狀若水匪但文武兼備的益州將頗有好感。
張飛不放過任何一個嘲笑的機會:
“就這還說曹丕不及其父萬分之一……我看大舅哥亦不如其兄長十萬之一。”
龐統則是拍了拍孔明的肩膀:
“孔明,還真是被連累了一輩子啊。”
孔明隻能默然,將一些不夠君子的想法深埋心底。
雖然還有很多半懂不懂的,但法正看完自己親手抄錄下來的文字,心中已經有所猜測:
“孫權竟然提兵十萬去圍殺八百人?如此勝之不武?”
劉備幾人愣了一下對視一眼,隨即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孫權濃度爆表,本來是想三人穿插著來,但寫了兩千字感覺筆力不行,可能還是挨個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