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天皇大帝(2 / 2)

“這清此前很少提到,而皇帝為外族之姓。”

“那元,莫非亦是如此?”

龐統乾脆點了點頭:“宋是被滅……或是那蒙古統一了華夏。”

這……孔明也覺得很有可能,隻能點點頭道:

“幸而漢統未絕斷。”

旋即歎氣:

“隻是不知道此世上如其他族種如大秦安息,如何延己文統?”

【另外,劉裕這個宋武帝實在太強,所以也有人嘲笑北宋南宋難怪不行,武德全被劉宋的皇帝占了。

但實際上,趙宋有十三位皇帝有武諡。

比如完顏構,廟號高宗,諡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唐朝之後,諡號就徹底被玩兒壞了,甚至你很難在裡麵找到一個主諡。

再比如跟完顏構有的一拚的朱祁鎮,諡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從這倆貨就能看出來,這諡號是徹底沒用了,諡裡麵的字但凡有一個屬實,這倆都不至於恥辱到那個地步。

為什麼越來越長?回顧一下諡號最初的作用就明白了。

諡號始於周,春秋時開始成為對帝王一生的評價,所以漢朝的文帝武帝靈帝等都有點劇透的意思。

這皇帝執政水平怎麼樣基本上一個諡號就能看出來,諡號誰加的?臣子加的。

但增諡就跟臣子沒關係了,基本上都是皇帝後代所加。

封建時代,為死人爭名聲,本質上來說都是為了活人爭權力。

諡號變得越來越長,恰恰反映的是皇權的持續加強,能夠束縛節製皇權的東西也越來越少。

最終的巔峰就是清朝,諡號最少21字,最多的努爾哈赤27字。

既然諡號被玩兒壞了,廟號同樣逃不脫,甚至被玩兒壞的更早。

元、成、平三帝被王莽尊高宗、統宗、元宗,稱宗之濫由此開始。

曹氏則有三祖: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稱祖也變得不值錢。

巔峰同樣是清朝,有太、世、聖三祖,其餘皆宗。】

張飛不管許多,隻是感歎道:

“好家夥,這清帝一人之諡便頂得上咱漢之一朝了。”

“難怪二哥的封號也越來越長,敢情這後世啥都多啊。”

張飛看熱鬨,劉備孔明龐統等人的臉色就難看許多了。

龐統想了一下總結道:

“若按光幕所言,我漢時,能比肩者唯大秦。”

“唐則盛極一時,當時四宇之內應鮮有敵手。”

“宋亡於蒙古,明亡於東北的龍虎將軍努爾哈赤。”

孔明也道:

“清為諸國所辱,或亡於內憂外患。”

“四夷反叛唯能說明一事,四宇皆強,唯清獨弱。”

劉備有點想不明白:

“為何會如此?若是君權勝出,則豪強大姓應俱平,且後世朝代還有科舉選賢,如何反而更弱?”

龐統嘗試推測:

“或此僅是原因之一?畢竟光幕也說還有氣候之類原因嘛。”

孔明盯著光幕上的一幅幅皇帝登基的畫麵,輕聲道:

“或是因為…君王消滅了奴役小民的豪強,於是君王反而成了奴役百姓的最大豪強。”

一時間四座俱靜,落針可聞,唯有孔明哈哈笑道:

“此不過亮隨口猜測耳,做不得真。”

劉備深深看了眼的孔明,隻覺得自己這個軍師不愧是臥龍之名。

不過如此之患他劉備注定看不到了,觀曆史這動不動百年就知,抑豪強注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隻希望真到那時,孔明能有良策吧。

……

“愛卿怎麼看?”李世民問向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恭謹道:

“這關於加諡的見解稱得上見微知著,然我唐比起漢製頗有不同。”

“那宋與明,與我唐想來也應該不同,如何能類比?”

還是太過圓滑,李世民心底搖搖頭,看向杜如晦。

杜如晦沉下眼瞼思考了一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臣猖則欺君,君狷則國暗。”

“君臣之相和,過猶不及。”

李世民相對比較滿意,克明倒是一直謹正持身。

此時還不待問,魏征已經直言道:

“陛下視臣如賊寇乎?”

李世民哈哈大笑:

“玄成何出此言!”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