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之前,李世民對於魏征並不是很感冒。
論賢,秦王府文武哪個不是人中俊傑?
不過光幕這短短一上午,李世民反而發現這魏征還是很有意思的。
至少罵人這方麵,這甘露殿應該是沒有比他更強的了。
尤其聽他罵起來玄宗,那真是倍兒爽。
李世民甚至有點後悔,三個月前就應該帶這魏征過來的!
那小太宗,那懿宗,那僖宗,李世民都不稀得說。
要不是定然會被臣子反對,李世民現在就想在太廟立碑,隔空把這三個不肖子孫全都逐出李氏族譜。
丟疆土,傷臣心,徒耗民力,就這好意思稱自己為巨唐之主?
對於魏征的這個問話李世民當然也清楚。
離婁章句中的對奏,臣為君手足,則君為臣腹心,君視臣土芥,那臣自然當君為仇寇。
因而李世民鄭重拍了拍魏征的手背以作勉勵:
“愛卿乃朕手足耳!”
說罷李世民倒是心下大慰,不談後世,至少他貞觀看來應該都是君臣相諧吧。
這群臣子被他視為肱骨手足,他們與自己開創盛唐之初,並且還在後世塑像,傳唱千年?
李世民現在忽然很想看看那個夜長安了。
除了他貞觀上將,定然還有他的貞觀臣子,隻要能看到豈不是按名單抓…請人就行?
【除了諡號和廟號這兩個之外,另外一個也避不開同樣爛掉了,那就是封禪。
華夏史上舉行過封禪大典的皇帝合計有七個,不過這裡一般隻說泰山的六次封禪。
這個相對來說很好算,畢竟總共就那麼幾個人不是?
刻石封鬆的始皇帝屬於毋庸置疑,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超前目光遠貫今古。
首次完成大一統,是根本不需要諡號和廟號的皇帝。
同時也開創了帝王封禪的先河。
武帝八登泰山也基本上沒毛病,畢竟打通西域讓羌胡分家,興利開邊,加強集權,揍得匈奴不要不要的,這些也都是光耀千古的功績。
這是一個能對匈奴單於喊出“單於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的皇帝。
有人比喻如果華夏是一台機器的話,始皇帝搓出來硬件,漢武帝給裝上軟件,由此華夏這台機器才運行到咱們現在。
雖然總有人說劉徹要是早死個五年十年風評能更好的,但劉徹在晚年也能認識到錯誤下輪台詔轉變國策,在曆史上也算是極其罕見了。
比起來需要早死二十年才能扭轉風評的強了不知道多少,你說是吧玄宗?
光武帝就不說了,雖然戰績比不上漢武,但能把已經被人埋土裡的漢朝重新扒拉出來,本身就已經挺厲害了。
唐高宗雖然有點代父封禪的意思,但好歹成功滅了高句麗,而且還攢了一些家底給玄宗搞開元盛世。
玄宗更不說了,早死二十年曆史評價能直逼二鳳,可見早期封禪確實是夠的上格的。
真正把封禪搞臭的是宋真宗,簽了城下之盟的那位。
趙恒在位時蕭太後領軍南下,當時王欽若都要嚇尿了,提出了高瞻遠矚的建議:咱們遷都南京吧。
陳堯叟不同意:我覺得還是學唐朝遷都成都比較好。
王欽若是南京人,陳堯叟是成都人。
宰相寇準不乾了,喊出敢言遷都者斬!隨後幾乎是逼著趙恒親征,由此才能讓宋軍士氣大振跟遼軍相持。
最終宋遼簽檀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無條件給10萬兩銀和二十萬匹絹,雙方罷兵。
趙恒沾沾自喜:想當初,朕禦駕親征,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救國家危難,挽大宋社稷。
然後王欽若又跳了出來:城下之盟深以為恥!這寇準真乃奸邪也!該殺!
趙恒一想:有道理。於是疏遠了寇準並向王欽若請教:怎麼才能洗掉恥辱呢?
王欽若微微一笑提出了兩個計劃:
禦駕親征奪失地,封禪泰山振民心。
趙恒麵有難色,不出王欽若之料選擇了後者。
於是經過一段時間準備之後:
天書降臨稱帝賢名,神人入夢相約泰山。
群臣彈冠相賀,百姓冷眼旁觀。
八百萬貫封禪泰山顯大宋威儀。
城下之盟年年歲幣汙封禪金台。
《宋史》評:一國君臣如病狂!
肉身堵門避免後世皇帝勞民傷財玩兒封禪,這可能是真宗對百姓唯一的一點貢獻。】
“雉奴竟殄滅高句麗之國?”
想起來後世那醃臢之國把他的形象搞成了獨眼,李世民倒是開心了一點。
李世民眉毛揚了起來,這代表他心情有所寬慰,雖然不多。
長孫無忌趕忙道:“皇子治平高句麗全賴大家之功。”
“後世還有那棒子,如此可見並未亡國滅種,如何算平?”李世民已經想起來了全部緣由,如此反問。
長孫無忌說不出話,他怎麼會清楚?
甚至心底還有點委屈,這棒子怎麼如此多事?若有機會定要親隨陛下出征,出一份力!
將此事放在一邊,李世民感覺自己此前對於宋朝的評價還是太高了:
“城下之盟能誇功,燕雲之地為賊所占能封禪。”
“交歲幣不覺恥辱,耗民力掩耳盜鈴顯何威儀?”
“這宋史說的還真沒錯,君王醃臢,臣子鬼胎,如此國祚還能數百年?”
“真可謂是…”李世民搖搖頭,隻覺得難以評價。
杜如晦則是想起來了光幕此前的詼諧之語:
“光著屁股拉磨?”
李世民一愣,隨即捧腹大笑。
侯君集尉遲敬德不解其意,被長孫無忌解釋後,冷麵如尉遲敬德也擠出一絲笑意。
笑過之後便是怒其不爭:
“這遼軍竟是太後領兵,可見內有不安。”
“而且其遠襲,這宋是據城而守,久持則遼必敗,如此竟還簽什麼兄弟之盟!”
房玄齡遲疑:
“觀這宰相之言行,似是鐵血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