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世家提刀人(1 / 2)

<b>最新網址:【唐代初期與門閥相關的重要舉措是《氏族誌》的頒布。

從魏晉末到唐初,世家的門閥被兵強馬壯者砍的支離破碎,在這個基礎上世家門閥逐漸向士族大姓轉變,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四個利益集團。

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南渡的士族仍以中原名族自相標榜,稱之為僑姓,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琅琊王、陳郡謝、蘭陵蕭等,

而在南方本地的大姓咱們就比較熟悉了,和十萬哥相愛相殺的吳四姓朱張顧陸也興盛到了這時候。

江東大姓瞧不起南渡的僑姓,稱他們為荒傖、傖父,譏言他們是野人,應被天下恥笑。

但最終雙方在利益上還是有共同語言的,雙方統稱江左士族。

雙方大概度過了兩百四十年的蜜月,南梁時侯景曾請婚於琅琊王和陳郡謝,但因為羯族人的身份侯景遭羞辱,就此結仇。

後來侯景南下攻克金陵之後便把豪門士族當狗殺,南梁末年西魏國攻克江陵後,將剩餘的士族大姓如抓豬一般抓去了關中。

江左士族就此名存實亡。

而在北方,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之後,以京都洛陽河南郡為郡望,鮮卑貴族也變化為漢姓士族,稱代北士族。

其中顯姓有長孫氏、宇文氏、元氏、竇氏、源氏。

額外說一句,華夏的源氏祖先是羌人,北魏時投奔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接納這一支羌人,並下命說“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故而賜名源賀。

四百年後,倭國國庫空虛,嵯峨天皇麵對養不起的五十個子女,前後將32名皇子皇女由皇籍賜姓降為臣籍,姓氏擬定上照抄拓跋燾,賜源氏之姓,所以日本的源氏跟華夏源氏沒關係,並且曆史上還要晚了四百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製四十年後,權臣爾朱榮效參考曆史,發動河陰之變,大肆屠戮北魏皇族和代北士族。

代北士族就此一蹶不振。

另外兩個分彆是關中士族與山東士族,相較來說都比較簡單。

魏晉南北朝時,關中的楊杜六姓與河東世族合流,形成了關中士族,北魏時進一步變化為關隴軍貴集團,楊隋和李唐皆誕於此。

皇權打壓地方權是天性,因此隋朝時候雙方矛盾顯化,至唐初關隴集團已經依附皇權變身為關隴勳貴。

山東士族則是從東漢到唐朝都保持講經學重儒術的傳統,作為代表的五姓七望曆亂而不倒,並且因為唐朝穩定的環境愈發興盛。

二鳳對山東士族的打壓在《氏族誌》可見一斑,這東西貞觀十二年修成時二鳳點名批評:

山東士族全靠賣女兒得財被你們這樣吹捧,能不能有點誌氣?

對此就有人不解,說二鳳好虛名,整這個有啥用啊?還眼紅博陵崔排在一檔,暗箱操作給降成了三等。

是不是因為娶不到人家的女兒懷恨在心?而且排這個難道還能影響當官不成?

不過這個說對了,《氏族誌》還真能影響當官。】

光幕說的清楚明白,對於這類事,張飛反而也分得非常清楚。

隻見他掰著手指頭道:

“那司馬懿使了臟手段殺了老曹家,一群世家攪和在一起,成了晉對吧?”

“結果呢,又逢亂世,這世家們分成了四批。”

“南邊的被侯景殺了,北邊的被這個爾朱榮殺了。”

“結果這東邊的和西邊的一起鬥了整整一個唐朝,最後被那黃巢和叫朱溫的給一起收拾了?”

孔明都驚了:

“翼德你這說的雖然粗俗了點,不過……”

“不過挺對的是吧?”張飛自鳴得意。

孔明歎服的點點頭,看起來大愚,但實際上有大智,說的應該就是如翼德這樣的了。

隨即瞧著這江左士族看了又看,最終搖搖頭:

“看來這江東四姓,最終許是將孫家賣了個好價錢。”

從此前光幕所說中,隻知曉江東最終是因亂而亡,隻是亂從何起就沒人清楚了。

但百年過去四姓悠悠而不見孫氏,想來江東歸晉應是少不了齷齪事。

龐統對江東無一絲留戀,隻是有點傷感:

“江表鯨吞天下之謀,最終隻成四姓私戶之計。”

“赤壁談笑間滅曹軍灰飛煙滅,百載風雲苟且過,侯景之亂蕩江東。”

孔明在一旁輕輕拍了拍龐統以作安慰,龐統則是笑笑並無介懷之色。

上首的劉備看著這倭國的源氏來源大皺眉頭:

“這倭國隔海竟能知曉我漢地四百年前之典故。”

“如此欽慕中原,為何絲毫不知禮義為何物,徒為牛頭馬麵之徒邪?”

張鬆聲音尖銳道:

“主公,這番邦學禮而不知義,不過是沐猴而冠徒有儀表罷了!”

“定然是慕中華之大,故自慚形穢引己為恥。”

“然!從其於己妄加尊號可知其野心!昔日慕中華之強而能跪伏於地,則他日中華遭亂而生側反之心!”

“如此行徑,豈非如那司馬懿一般?!”

啊這…劉備沉默了下,應該倒也不至於拿那司馬懿做比較吧?

畢竟如今司馬懿不過三十幾歲且曹操依然健在,如此應是生不出什麼不臣之心的。

若是知曉倭奴之事之行徑,定然也會破口大罵。

但從心底,劉備倒是覺得張鬆說的多半沒錯。

龐統冷笑:“一如肉飼鷹隼,饑即為用,飽則颺去。”

張飛撓了撓頭疑惑:

“彼輩行如禽獸,又無如印度一般的佛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