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你又是誰的義父(2 / 2)

回過神來的安祿山痛定思痛:

既然不懂軍略無法成節度使的幕僚,那便做如呂布一般的英傑吧!】

李世民集中在安祿山身上的注意力終於被暫時拉走:

“東突厥頡利為朕所滅,西突厥為高……皇子治登基後所滅,何來突厥汗國?”

大唐皇帝無意間的抱怨讓孫思邈心裡哆嗦了一下:

皇子治登基?太子呢?

陛下喊我過來如此推心置腹……孫思邈一時間麵色有點發白。

不可!決計不可!

另一邊的閻立德則是見過政治上的大風大浪,看弟弟和其他臣子臉色如常,當下明白其中應有內情。

突厥汗國這個倒是好判斷,杜如晦從這安貞節的嵐州彆駕之位推測:

“這突厥汗國還在河西之北,定為狡詐之輩複國無疑!”

複國!李世民不由得心中思忖,自己對這些突厥遺民的處置是不是優容了一點?

頡利敗亡之後,朝中經過討論,對於突厥遺部是先設羈縻州,將部落頭領置為都督。

並在之後設都督府,將突厥遺部做分而化之,良善者內遷,不服管教者留在原地作抵擋北方的一條防線。

這已經是朝中經過討論最終達成的共識了,但如今看來也並不是儘善儘美。

房玄齡相對樂觀一點:

“大家勿憂,西突厥未滅,突厥之策尚有轉圜之餘裕。”

“反倒是這安思順,既為安祿山之兄,且為二鎮節度使,合安祿山之力,難怪有驚天之亂。”

很合理的猜測,李世民嗯了一聲點點頭,但看著安祿山的事跡還是有點想磨牙:

一個偷羊的牙郎竟造出如此驚天之禍害……這幽州節度使怎麼不當場把他打殺了!

……

張飛瞧著呂布的字眼,嘿嘿笑了起來:

“這安祿山認那唐皇為義父,結果造反打下長安。”

“那呂布認董卓為義父,結果戮了董卓。”

法正倒是熟悉這個,笑著道:

“呂布殺董可稱誅賊,這安祿山造反嘛……”

言下之意自明,就算後世有歎這玄宗不早死之語,但這安祿山終歸還是造反。

張飛也笑著歎了一句:

“義父,不好當也。”

說著張飛還瞧了瞧孔明:

畢竟阿鬥如今就在成都,且大哥之前說過想讓阿鬥拜孔明做義父來著。

孔明頓時黑了臉,拿著羽扇的嫌棄擺手:

休想讓我教你算學!不過劉備看著安祿山的記敘也是一歎:

“若無吐蕃之亂,這安祿山終其一生或也不過庸碌商賈。”

但隨即劉備自己也自嘲一笑:

“何來如果?”

說罷也不在複言。

【絕境逢生,安祿山頭一次發現這個工作還挺適合自己的。

畢竟安祿山本身就是雜胡,而且精通六種語言,善於察言觀色。

而這些在牙郎生涯裡磨煉出來的技巧,基本上都可以無縫用到捉生將這個職位上。

甚至還能用在上司張守珪身上,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張守珪討厭肥胖的人,他就主動節食減肥,甚至主動給張守珪洗腳都是家常便飯。

能被安祿山如此討好,當然也是張守珪頗有才乾,這位幽州長使是良家子出身,是靠打突厥得來的軍功升遷的。

在來幽州之前,致使安祿山經濟危機的那次吐蕃之亂也是被張守珪平定的。

被調任幽州的目的也是為了平定安祿山口中的“兩蕃”,即北麵的契丹和奚人。

張守珪本人水平在線,到幽州之後也是捷報頻傳,安祿山抱著張守珪大腿混經驗混的很開心,並同時努力賄賂往來官員,成效顯著。

最終張守珪收安祿山為義子,至此安祿山也靠著親父、繼父、義父勉強湊成了一個三連。

但麻煩也很快到來,安祿山本身並不是傳統的武將,靠著外語和外表,他完全是個異常優秀的捉生將,但領軍就是一個災難了。

張守珪仗著優勢打算給自己義子一點好處,命安祿山領兵六萬討契丹,但結果是奚人複叛與契丹夾擊。

安祿山呢?馬鞍中箭,折冠失履,帶著麾下二十餘騎逃離戰場,致使唐軍大敗。

張守珪不是能揮淚斬馬謖的丞相,猶豫再三選擇了強保義子。

怎麼保護?將安祿山押送入京,而長安已經算是安祿山的半個主場了。】

如今猶記秦吏,衷心希望七月大佬健康順遂。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