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之反心,民知,臣知,將知,實乃公開之秘密。”
杜如晦不同意:
“玄宗亦知安祿山之反心,實不信也。”
至於玄宗到底是發自內心的相信,還是說不敢不信。
杜如晦就不知道了,但總歸已成既定事實,糾結這些也無用。
因此最終還是搖搖頭道:
“未曾想到,這最終叛亂之爆發,原因竟如此簡單。”
確實簡單,當朝宰相私下行事,鎮邊將軍心懷叵測。
陰差陽錯之下斬斷了這對義父義子之間脆弱的信任。
魏征也感覺有點無語,總結道:
“若是這安祿山提拔安插親信之前,楊國忠如此行事,其猶未可知。”
“而如今賊獠勢已成,晚矣。”
一時間魏征心裡甚至都為彼時的大唐忠臣感到悲哀:
至高無上的帝王,反而成了賊獠最好的護身符,誰人能製?
而最終李世民發出了一句疑問:
“百年盛世,強唐風骨之士,何在?”
……
張飛遲疑了一下:
“這玄宗……真不是傻子?”
在張飛看來這就如贈賊盜以利刃,妥妥的取死之道。
趙雲抿了抿嘴唇道:
“即使如此,這唐朝強盛百年,應當不缺忠心良骨之臣。”
如此盛世能千百年後還被後世流連,那應當不缺死國之臣才對。
如何竟能被這一番將簡單坐大,並且最終起兵?
徐庶捏了個地豆拋入口中,笑道:
“興許是……這忠心俱死心,良骨成白骨了呢?”
【事實上關於安祿山有反心這件事,並不是隻有長安百姓知道,反而是全天下都知道了。
初唐若論戰神之名,李靖、李勣、蘇定方三人,難分軒輊。
但若論玄宗時,唯有一人當得上這個名號:王忠嗣。
王忠嗣是玄宗的第一個義子,按輩份算的話毫無疑問是安祿山的大哥。
他的親生父親王海賓在迎戰吐蕃時戰績卓越,但最終因為友軍不救而戰死沙場。
當時的玄宗痛惜良將,便將王海賓的兒子王訓接入宮中收為養子。
王忠嗣之名也是玄宗親手所改,要他時時刻刻銘記父親,並給王忠嗣畫了個大餅:
你就是朕的霍去病,等長大之後就讓伱做將軍。
玄宗視王忠嗣為自己的霍去病,而王忠嗣也以霍去病來要求自己。
長大後的王忠嗣軍法嚴明,愛兵如子,每戰當先,威望卓著。
開元十七年,此時的吐蕃對唐數戰連敗,人心浮動。
麵對如此危局,當時的吐蕃讚普親赴前線,鼓舞前線士氣,並在鬱標川閱兵演武。
當時在張掖駐守的王忠嗣聞聽後,瞬間判斷這是一個機會。
於是連夜起精銳弩兵七百人,欲行霍去病舊事。
七百唐軍人皆三馬,披盔摜甲,縱馬疾行。
西域寒冷的夜晚也浮起了濃霧,但王忠嗣精準判斷方向,連夜奔赴三百公裡。
到了鬱標川時濃霧突然散去,呈現在王忠嗣麵前的是吐蕃讚普的兩萬親兵。
唐軍與吐蕃都沒想到突然在如此近的地方遇敵,唐軍將校大驚失色,想要後撤用弩機壓製。
王忠嗣臨陣大喝:
一足未移,追射且儘,無敢妄動,觀我破之!
說罷如此神將單騎入陣,擋者皆廢,吐蕃軍一時嘩然。
而七百唐軍也毫不猶豫,當即棄掉弩機,跟隨王忠嗣殺入敵陣。
旌旗密布,長槊如林,但都擋不住王忠嗣,一名騎白馬的吐蕃將想要挽回士氣,也被斬落馬下。
此時的吐蕃讚普做出了和當初孫權一樣的判斷,登上高地想要觀察唐軍虛實。
但是吐蕃讚普中軍旗幟的後撤反倒讓已被連番打擊的士氣跌入穀底。
王忠嗣把握住機會,以七百人打的兩萬人潰逃,斬首數千級,並當場築京觀耀功懾敵。
然後這七百人才迤迤然趕著獲得的數萬牛羊退回張掖。
此後王忠嗣接連大破奚、契丹聯軍,降服契丹三十六部,打的吐蕃避他鋒芒,揚威西域,無人能攖其鋒。
既是唐皇義子,本身又是不世出的猛將,玄宗給了王忠嗣極高的信任,王忠嗣也回報了無比輝煌的戰績。
這對君臣似乎真的如漢武和霍去病一般君臣相得。】
此時的甘露殿,李世民忽然頭不疼了腿不酸了,站起來大聲讚歎:
“這才稱得上是我大唐神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