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兒死不旋踵。
這是一件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做起來非常難的事。
對李靖來說,後世總說的唐人尚武之類的,他隻能模模糊糊猜出一個意思。
但看到後世這千年以後依然還在尋找盛唐武士作戰英姿的畫麵,李靖的心中忽然就明白過來了。
百年盛唐亦如強漢,在子孫的血脈中留下了屬於唐的烙印,故而後世會越過千年光陰之阻隔,隻為一窺尚武之唐。
隨即李靖心中湧出的便是強烈的遺憾之情。
若是能親率兵與如此帝國作戰,死國亦是值當!
“唯恨此戰敗於突厥部眾反叛!”這便是李靖最大的遺憾。
李世民同樣也是也是如此,他不說話,隻是回憶著那個起自極西,一路擴張的阿拉伯帝國,心中亦是有點躍躍欲試。
擊敗一個帝國!這個念頭,單單隻是想想就讓人興奮的身體發抖!
頭一次李世民居然有點嫉妒這玄宗了,就如那後輩所說的穿越之法,你不玩兒那讓朕來啊!
將領們還在研究戰法的時候,閻立德已經眼睛一亮,開始仔細摹畫了。
論作畫技法他雖然不如弟弟閻立本,但是正所謂術業有專攻。
而閻立德目前任職將作監,司將作少匠,建築、繪畫、衣甲、冶造,都懂一些。
故而兄弟兩人雖然此時都在奮筆作畫,但所用畫紙以及所繪製方向都完全不同。
杜如晦則是從字眼中猜測:
“這阿拉伯帝國之西,亦有帝國,是這拜占庭否?”
房玄齡則是從記憶中扒拉出來一個國名:
“羅馬亡矣?”
……
如果說此前的張議潮隻是讓成都府衙眾人領略了盛唐之武士。
那麼王忠嗣與高仙芝則是讓眾人領略了唐將風采。
“真乃……悍將!”
張飛徹底服了。
“不滅國就不配稱功怎地?”
奔襲萬裡,士卒不嘩變並能滅其國。
兩萬對逾十萬,還能勇於亮刃。
張飛此前還覺得自己陽平關之戰和漢中打的不錯來著,如今看這帝國與帝國的戰爭,都有點不好意思拿出來了。
而且那一長串滅國戰績……張飛很眼熱。
另一邊,趙雲已經在和孔明一起作畫,力求將光幕上這些武備給都記下來。
弓陣、長矛陣、齊射壓製、弓弩輪換等等戰法。
陌刀、鎧甲、渾身鎧甲仿佛小塢堡的步兵、馬匹亦覆甲的騎兵等等裝備。
孔明一邊摹畫記載一邊感歎如今之貧窮。
就如這一具重騎兵,馬需精糧喂養的駿馬,卒要百裡挑一的勁卒。
隨後士卒和馬匹的盔甲需冶鐵、需匠人、需編織之法、需配套練兵之法。
而這些全都需要投入錢進去,而且都是短時間難以見到成效的。
畢竟盔甲這東西絕不是披上一身鐵皮就行了,鎧甲內裡如何穿戴、鐵甲如何編織才能更輕等等都需要人來研究、試錯。
因而孔明愈發領會到科技樹是個什麼意思,至少冶鐵大成,方有餘裕來研究這些東西。
相較之下,反而是武器的仿製,投入更少一點。
趙雲不說話,隻是下筆更加迅速,作為騎將,他感覺已經看到自己的人生最大追求了。
【怛羅斯之戰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它生動詮釋了一句話:
小國無主權,弱國無外交。
怛羅斯之戰對唐朝來說也隻是熱身戰,並不傷筋動骨。
高仙芝因敗撤職歸朝,玄宗欲以他為河西節度使,後改右羽林大將軍。
接任高仙芝位置的是名將封常清,並在次年就率軍強叩大勃律國,迫使其國君出城投降,向西域證明了大唐的手腕依然很硬。
同年阿拔斯王朝遣使入唐,雙方交談融洽,阿拔斯王朝交還了大部分俘虜。
黑衣大食與大唐建交,做起了生意。
而中亞地區的小國以為趕走了殘暴的唐朝,就能迎來青天大老爺了。
但可惜阿拔斯王朝是用鐵騎來統治中亞的,石國、康國接連被滅。
這種情況下,怛羅斯之戰三年後,中亞地區小國們便聯合起來主動入唐稱臣,希望唐朝能出手驅逐阿拔斯王朝,恢複漢家對此地的統治。
但可惜的是,此時已經是安史之亂前夕,且唐朝已經與黑衣大食暫時交好。
那時唐朝的安西、河西、隴右等節度使的規劃都是打算先滅掉吐蕃。
所以這群小國的訴求注定得不到滿足。
而到了現代,怛羅斯之戰則是被阿拉伯史學家有意誇大了。
艾希爾的《曆史大全》中稱:兩軍大戰於怛羅斯,阿拉伯人消滅五萬唐軍,俘虜兩萬唐軍,殘部逃回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