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府尹王承業熱情接待了顏泉明,然後詳細詢問了河西的情況,並主動表示:
此去長安路途遙遠,且河西戰況危急,不如由我替你去長安表功,豈不美哉?
顏泉明掛懷父親,於是略微思考就同意了,直接打道回府。
王承業當場殺了何千年和高邈,並洋洋灑灑寫了一封奏章,將河北亂局,顏真卿堅守,常山郡光複等等都寫了進去。
隻是有一點不同,他將顏杲卿的名字抹去,替換成了自己的名字,並在其中力陳張通幽之功。
最終王承業從太原府尹升遷羽林大將軍,張通幽留長安為官。
所以這時候送到安祿山手裡的就是兩到消息:
顏杲卿起義,光複了常山郡;顏真卿起義,殺了段子光。
暴怒的安祿山命史思明回河北“平叛”,自己則繼續在潼關下發呆。
史思明選擇的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顏杲卿,而顏杲卿則是第一時間向附近的王承業求援。
王承業吞了顏杲卿的功勞,自是巴不得顏杲卿死。
因此顏杲卿守城八日,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時也沒見到王承業的援軍。
常山失陷,顏杲卿以及一家老小都被送到洛陽聽候安祿山發落。】
李世民已經不再為玄宗動怒。
但此刻卻因為一個太原府尹有點破防:
“大唐怎麼成了這個樣子!”
“這王承業,當剮!”
平淡的口氣說出了冷冰冰的話,足以說明李世民心情的敗壞程度。
魏征也看不下去了:
“短視之輩皆顧私利,忠臣泣血報國多艱!”
“與之相比,朝中如楊國忠之輩,皆麵目可憎!”
李世民在心裡點了個讚,這魏征不罵自己的時候,看起來就顯得麵目和善多了。
長孫無忌則是打算給陛下找點舒心的,他盯著光幕旁的地圖尋思了一下,分析道:
“河北之地一馬平川,難抵叛軍。”
“然顏真卿所在之平原郡,臨湖臨海,騎兵不得用,且其有遠見,早有準備,應不會被克。”
侯君集也加入進來,用手比了一條線道:
“等叛軍力竭,集可戰之兵,攻……魏州!”
“魏州北通河北,南連河南,乃是叛軍緊要之地。”
長孫無忌也同意,唯一有點擔憂的就是:
“能如此順利乎?”
李世民硬邦邦道:
“河北多蹂躪,河東有重兵,潼關難進,東南應無節度使重鎮。”
“故叛軍定南下劫掠。”
對於胡兵的德性李世民簡直不要太了解,有利則趨之如狼,攻堅則畏之如虎。
與其潼關下麵曬太陽,不如南下劫財糧。
這是李世民的判斷。
“如此…長孫無忌頓了下:
“若能攻取魏州,與潼關夾擊……”
“潼關必破!”李世民話語中滿是篤定確信。
長孫無忌精神錯亂了一下,對上了陛下的眼神:沒有笑意,沒有怒意,隻有對於玄宗的相信。
於是長孫無忌也沉默了下去。
李靖用手比量著地圖,搖搖頭有點可惜:
“玄宗不應逃成都的,應順勢入隴右,集隴右安西可戰之兵。”
“長安無天險可守,必能克複。”
“成都雖易守,但亦難出擊。”
李靖略略有點可惜:
當初諸葛武侯為了攻略關中差點都住在漢中了都,這玄宗跑的倒是絲滑。
……
“都這樣了還在勾心鬥角,瞞報搶功?”
劉備看不明白。
孔明沉默了一下道:
“我等知曉此亂有八年之久,身在其中人不知。”
“在這王承業看來,亂賊後路已斷,且河北義兵足以與亂軍抗衡。”
“潼關又有天險難破,叛賊豈非是甕中之鱉?”
法正接口道:
“既如此,如王承業之輩便想要提前瓜分功勞了。”
“不謀其功而急其利,國事衰敗皆因如此蠹蟲。”
劉備有點懂了,他想起來了董卓死後長安城內的公卿。
本來那時有一點機會重整朝綱,但……也是可惜。
張飛麵露鄙夷:
“彼輩皆該遭土牆掩殺!”
晚了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