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手杖,這是由孔明送出的,眾人對此都清楚的很。
另一份應該是那“二鳳陛下”所送,在季漢諸人看來應是一張慶帖,右上角有“丈育”二字,中間書有“普天同慶,盛世之始”八字,左下角還有署“帝李世民”。
而與眾不同的是,這帖通體金燦燦,上麵的字體都是由銀線構成。
並且左上角還有一個顯眼的牙印,顯然便是後輩所說的驗證之法了。
【不得不說,UP主你還真是個人才,一嘴下去伱也不心疼啊。
一嘴下去又不是把黃金咬了下來?另外這個抬頭笑死我,丈育石錘了。
心疼肯定是說破壞了賀卡的美感吧,這個應該是太宗製賀卡的典故,據傳說最早的賀年卡就是二鳳用黃銅做的,賜給大臣,隨後民間效仿,用不起黃銅的情況下改用紙,然後一直流行到了現在。
這賀卡,金板銀線算是非常用心了,金銀錯這個工藝技法也是咱們的非遺了,很好看。
另外這個不起眼的手杖應該是邛竹杖吧,從漢代起就是蜀中特產,也是見證了咱們曆史的一個工藝品了。
一說邛竹杖和二鳳,還有前麵看的字帖,讓我想起來王羲之的十七帖中有一個就是《邛竹杖帖》,然後好像也是被二鳳禍禍沒的。
也不算禍禍吧,雖被二鳳收藏於宮中,但也沒說是帶到了墳墓裡,說不定也是毀於安史之亂呢。】
甘露殿群臣看了看那個金賀卡,又看了看李世民。
李世民這時候眉宇間終於有了笑意,對左右道:
“讓這小輩天天呼朕諢名……朕當回其諢名。”
臣子們不由得相顧失笑,隻覺得倒還挺有趣的。
不過李世民看向後麵,眉頭又擰了起來:
“邛竹杖帖不傳世乾朕何事?”
從心底上來說,他可不認為流於民間能比宮裡安全,隻能說後來的安史之亂都沒想到。
不過由此倒也給了李世民警醒,重寶藏於宮內若是遇到了昏君逆將,那便是被一鍋端的命運。
要不然仿後世之博物館藏之?
不過很快李世民也由此想到了另一事:
“玻璃之事,進展如何?”
侯君集一時間汗都有點下來了,之前大包大攬主動領了尋鹽水湖,製透明玻璃之事,但沒想到即便有後世點撥也並不順利。
當下隻能硬著頭皮道:
“如今之玻璃,渾濁有雜,容許一個月,定……”
瞧了瞧侯君集的表情,李世民點點頭,但心中打算等元正十日休沐過完就催催將作監。
上次將作監稟報自己所草木灰製堿有所成,正在嘗試能依此作何物。
如今看來繼續研究玻璃就挺好,至於侯君集嘛,看來確實沒有那科學的天分。
心中搖搖頭,隨即李世民看了看屋外的天色。
如今不過元月三日,還足足有七日的休息時間呢。
而且看看房玄齡和杜如晦臉上的倦色,以及閻氏兄弟麵前滿滿當當的一摞畫稿,李世民也善解人意示意眾人散去,回去繼續享受休沐即可。
諸般計劃,也要先安生過完休沐。
至於李世民自己則是打算去後宮。
此前免了皇子皇女們的課業,再加上元正十日休沐,如今子嗣們天天都在後宮聯絡感情。
太子承乾也沒有此前的死氣沉沉樣子,臉上多了不少歡快,讓李世民很滿意。
唯一比較擔憂的便是承乾現在似乎跟那武氏稚女頗為合得來……
不過剛出甘露殿不久,一封奏報就送到了李世民手上。
“遵禮,玄奘法師至長安了?”
送上奏報的是李君羨,字遵禮,如今任左武候中郎將,掌管禁軍中的左監門衛。
南衙禁軍十六衛,其中左右千牛衛和左右監門衛四衛是直屬他李世民的貼身親衛。
宿衛之責,情報收集勘察,乃至於甄彆各州情報單獨進奏,都屬於這四衛職責,而左尊於右,故而這李君羨稱得上他李世民的心腹,嗯,之一。
“昨日晚剛至,陛下今早有要務不便打擾,故而此時稟報。”
李世民點點頭,看了看嬉戲的皇子皇女們,與李君羨一起入了旁邊的花苑,漫步輕談:
“朕聽聞這玄奘法師出獄之後反倒猶豫不前?”
李君羨想了想道:
“據臣所知,這玄奘此前數次相求出關去往天竺,不許。”
“然臣親自將其從獄中釋出之後,親傳陛下聖言,玄奘法師反倒篤定必能出關。”
“故而不急不緩,拜彆親友,誦經沐浴,備足錢糧後,方才上路往長安而來。”
“倒是趣人。”
李世民點點頭,改變了行程:
“那便見上一見。”
然後另一個名字被他從腦海中想起來,隨即下了簡單的命令:
“調蘇烈近況。”
李君羨不言語,遵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