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的財賦情況李世民了然於心,因此思考的也很簡單。
這高昌收的,都是大唐的錢!
若是高昌這個釘子一時半會兒不能動的話,那便要考慮一下直接打通大漠道了。
雖然這些被高昌刮走的財賦在放在整個大唐不太起眼,但他李世民不嫌棄。
侯君集在河西時一直在祿福縣停留,離敦煌並不遠,因此對其情況也熟悉。
略做沉思便肯定道:“能開”。
“那便交由君集去辦。”李世民輕巧任命道。
看著侯君集麵上浮現的喜色,李世民還是不願再多說其他,指了指光幕道:
“先看。”
【事實上麴文泰一開始的裝腔作勢自然是有道理的。
最大原因自然就是因為從敦煌到高昌這條路非常難走。
曾經駐守安西都護府的岑參寫詩記錄下了這一行見聞:
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既然馬的蹄子都被磨出血了,由此可見,唐朝的騎兵應該是沒有大規模列裝馬蹄鐵的,比較可惜。
根據如今出土的墓葬來看,南北朝時北方的部分地區就有了釘馬掌的習俗。
因此有人認為唐朝不用馬蹄鐵說不過去。
但冷兵器時代,馬掌的發展是跟馱負的重量息息相關的。
騎兵裝備越重,馬蹄損耗的也就越厲害,對於馬蹄鐵的需求也就更高。
唐朝多為長途奔襲的輕騎兵,因此對於馬蹄鐵的需求並不大。
馬蹄鐵還跟冶鐵技術息息相關,就比如馬蹄鐵很好製造,但固定馬蹄鐵的馬蹄釘還是略有門檻的。
而且對古代來說,夏季釘鐵馬掌,冬季釘膠皮馬掌,泥地多的地方可以考慮木馬掌,棘草較多的地方還能用皮質半裹馬掌。
不同的地區環境有不同的馬掌選擇,對古人來說若無官府牽頭,這種事情還是太麻煩了。
所以,若是在唐朝已經有大規模列裝馬蹄鐵,相信麴文泰放狠話的時候會再謹慎一點。
總之,侯君集不惜馬力領著大軍到達磧口後,麴文泰直接嚇死了。
麵對這個消息,唐軍都想趁對方群龍無首來一波奇襲,但是侯君集不允許。
老侯認為,高昌給臉不要臉才逼得陛下出軍,咱們此行,滅國為輔,問罪為主。
而且古語有雲,禮不伐喪,唐軍乃是王道之師,用得著出此下策?
在老侯的命令下,唐軍列陣,擊鼓緩行,給足了禮節。
雖然在咱們後世看來,這種動作頗有一股“看出殯不嫌殯大”的味道。
後來的事情就簡單許多,半日攻下了田地城,俘七千多人。
次日攻高昌城,當日麴智盛舉城投降,隨後老侯兵分多路,連克二十二城,俘八千戶,兩萬餘人,凱旋而歸。
整個滅亡的過程實在太快,於是侯君集撤兵後,高昌流傳有童謠:
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
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滅。
高昌傳國九世,國祚134年,至此而亡。
李世民力排眾議,在此設西州。
至此,大唐正式有了用兵西域的橋頭堡,開始磨刀霍霍向西突厥了。】
“又一國亡矣。”
孔明語調沒有起伏,乾巴巴道。
然後饒有興致道:
“這馬掌之策甚善,此乃以鐵木皮等換馬匹之壽命,甚為合算!”
說著感歎道:
“吾等又得一利器矣!”
此事趙雲略有發言權,他想了一下道:
“在遼東時,便見過有胡人愛惜馬力,以繩、釘等法,將木頭置於馬掌處。”
“隻是想不到此等小物,竟還有如此益處。”
張飛如今還在等待從雍涼收集第一批良馬,此時談到騎兵相關的也不吝提問:
“那唐朝既多見此物,為何不甚在意?”
劉備看著光幕上那唐朝的疆域,歎了口氣道:
“還能有何原因?”
“既有河西,又有河套,養馬之地遍布,良馬自不缺,故不在意此等小道。”
張飛啞然,也不由得更加羨慕。
趙雲想象了一下,若是他麾下的戰馬皆能釘馬掌,則良馬能奔馳更久還不必擔心損傷。
騎兵也能負鐵甲,帶更重的武器,如此一來,僅在光幕所見的騎兵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了!
當即趙雲看向了張飛:
“三哥!”
張飛心下一突,子龍如此態度,他怎麼總覺得不是好事呢?
趙雲也直來直去:
“雍涼第一批騎兵,能否由雲來統帥?”
果然……張飛歎了口氣,選擇了顧左右而言他:
“大哥,這高昌小國的國祚都有一百多年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