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與杜如晦也就一感歎,該做的事情還是得記下來的:
“須詢民部豆事。”
“或該直詢司農寺?”
“司農寺為宜。”
兩人點點頭將此事記下。
【高宗時,馬政敗壞帶來的一個惡果就是部隊失去了快速反應能力。
依然還是裴行儉三十萬人那一仗,唐軍人數數倍優於突厥,但依然打的吭哧癟肚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騎兵不夠。
後來更是因為宰相裴炎歪曲事實,兩個頭人在長安被斬首,結果突厥跟唐朝就如裴行儉所猜測,徹底杠上了。
突厥年年來,換著方麵奔襲擄掠,就賭你唐軍反應不過來。
後來直到李治死後二十多年,唐將張仁願受不了這樣玩兒捉迷藏了,將漢代的烽燧製度重新搬了出來,並做了更加科學的改進,由此誕生了懸空閣樓式的烽火台。
這種烽火台可以看作是在一個小土塔上修建了一個小房屋,就跟咱們今天的水塔似的,不過上下隻能靠繩梯攀登,這樣即使被襲擊,上麵留守的烽火兵也可以砍掉繩梯,然後燃火發信號。
張仁願也改進了烽火的信號,要求烽火台彼此於清晨和入夜都需要互相打信號,平安舉一火;聞警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
三百裡的範圍內張仁願修了一千八百座烽燧,至此朔方才終於安寧,突厥人不敢越境,朔方反而還裁撤了數萬兵卒,節省了開支。
靠著烽燧,僅需一個夜晚就能將一個信號從遼東傳遞到西域,烽燧稱得上是無線電時代之前最好的手段…………之一。
比如法國拿破侖時代,有人根據烽燧的思路,融入了密碼學手段,製造了在當時稱得上很先進的通訊塔。
依然是類似烽火台,每隔五公裡修建一個信號塔。
這類信號塔不燃燒火焰,而是在上麵修建了一個丁字型橫梁,橫梁兩端各有一個能靠繩索拉動的懸臂。
每個懸臂都有七個角度,橫梁也能擺動兩個角度,因此這個信號塔理論上能擺出98個不同的圖形。
而它的工作原理和烽火台差不多,觀測附近高塔比出的形狀,然後有樣學樣傳達給下一個通訊塔即可。
傳訊的人員不需要知道傳訊的內容,等信息傳達到目的地之後,會有一個通訊人員對比密碼本將內容破譯出來。
這種信號塔的優勢是傳訊人員不需要知曉傳訊內容,隻需要依葫蘆畫瓢就行。
最大的優勢當然就是傳播速度,理論上來說一個訊號在二十分鐘內就可以穿過一千公裡。
這套裝置也很快被人改進,比如奧地利建造的高塔用的是電燈,類似摩斯電碼在晚上傳訊。
再後來還有人靈機一動,將隻需要玻璃就能做的望遠鏡也融合了進去,這樣兩座信號塔之間距離可以放的更遠,節省了成本。
不過很快電報機就被發明了出來,這類信號塔也很快就被淘汰。】
孔明不由得再次感歎後世人的奇思妙想。
光幕上映照出來的據說是密碼本的東西讓劉備眼暈,但孔明和法正很快就看出了門道。
孔明有點不太確定:
“似是由算學衍生而來……”
法正則是對其描繪的內容憧憬不已:
“即使一個時辰內能將命令傳遞千裡,亦是強悍。”
就連張飛的臉色也慎重了不少:
“烽火若是舉火為號,僅能在夜晚,殊為不便,若是白天燃煙,所費頗多,又易誤發警示,隻需換一換……”
作為一個領軍的,張飛對此感受最是清楚。
戰場上就是因為擔心信號混淆,以及傳遞不變,因此隻能靠燃煙,傳遞儘可能簡單的信號。
比如最簡單的進攻,撤退,勝利,失敗等等。
但若是能相隔五百裡,還能準確傳達出“範疆你給我往北奔襲百裡,再往西奔襲五十裡,狠狠偷襲敵軍後部”,那效果就完全不同。
“隻是這番邦文字,傳達起來似乎頗為簡單。”
法正研究了一下反而有點撓頭。
孔明對此反而不是很在意,文字不同,故而沒必要完全效仿彼輩。
光幕舉的例子清楚,因此他也很快明白過來,這套傳訊重要的僅有兩物:發訊者和收訊者都要懂的密語,以及多樣組合的標誌物。
即使不用這個丁字搖臂,用多色旗幟也能達成一樣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孔明研究了一下,用這種密語似乎短途通訊更加好用。
而孔明很快也發現了一個新稱呼:“望遠鏡?玻璃?”
光幕上是一個簡筆勾勒的小人,托著一個圓筒在眼前,對準了遠方一個微小的信號塔。
“唯有透明玻璃!”
成都的玻璃工坊,如今所能燒製的玻璃雜質依舊明顯,但有部分已經能勉強透視。
孔明閒時把玩也發現了,透過玻璃視物,所見之物會有明顯的變形。
對此他本打算等入冬之後往漢中一行,鑿冰以代替透明玻璃研究一下。
而沒想到如今已經看到了一個類似之物,因此幾乎是飛快的孔明就有了醒悟:
“裝於筒內……視凸凹之彆,有不同效果?”
“按其所言,似是能看到遠方之物?”
孔明頓時心癢癢的,恨不得漢中明天就下大雪,立馬過去取冰嘗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