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看看這三人,搖著羽扇哈哈大笑:
“如今看來,開疆擴土僅有二難,一在後勤,一在鎮撫。”
“餘不才,略懂此道。”
其他人聞言,在心裡一起撇嘴:
汝若略懂,吾等皆為無慧也!
龐統盯著孔明,一時間倒是有點患得患失了起來。
若論州郡之間縱橫,因勢利導奪人心以全計,他自認並不差。
但要放眼天下帷幄,運籌總覽定民心以興治,孔明更勝一籌。
就如他和翼德能奇破陽平關,速定漢中,發揮舉足輕重作用的是孔明的流馬以及攻城器械。
荊襄戰場雲長元直速戰速勝,巨舟揚威,其中最大乾係依然還是工學軍械。
一眼似乎看不到孔明的功績,但細細數來,處處皆有孔明之功。
因而一時間龐統心中警醒之意更甚:若是自滿於眼前,必被孔明拋遠!
麵對龐統的眼神,孔明笑笑寬慰,然後仰頭看著光幕若有所思:
“這高宗……頗類袁本初?”
這時候孔明也感慨後世後輩的想法,毫不相乾的兩人竟也能拉扯到一起,但猛然一看竟還頗有道理。
張飛也看懂了後世的意思,摸著下巴道:
“出軍愈多反而愈弱……這不就是大哥?”
“大哥頗類袁本初?”
立馬,劉備想要刀人的眼神就遞了過去,於是張飛立馬順從的改口:
“呃……是袁本初頗類兄長,不,是高宗頗類兄長。”
少傾,捂著腦袋的張飛憤憤不平:
怎麼說都被責,大哥真是忒霸道!
舒爽了不少的劉備伸了一個懶腰,頓覺神清氣爽:
“這朝鮮半島似是窮困之地。”
後世給的地圖能夠模糊看出來,這朝鮮半島山川丘陵雜多,非沃土也:
“隻是若圖倭國,當控此地。”
“徐徐圖之即可。”孔明下了斷語。
對於倭國孔明自然也是思考過的,最終結論就是沒必要著急。
畢竟如今漢室未複不說,這倭國也委實沒什麼好懼的,畢竟梳理其事跡也明白,要一直到南北朝結束前後,這倭國才算是開蒙。
孔明理解後輩對倭國複雜的感情,但正因如此,才應該穩步發展,改船造船,勘察海洋地理,強大自身。
否則若是輕功冒進,力有不逮時便想要遙控倭國全境,稍有差池便是養虎為患之舉。
……
朝鮮半島複雜的情況也讓李世民大開眼界。
李治果斷的決策也讓李世民頻頻點頭。
同時不由得冒出一個想法:
莫非,朕之遺澤太過豐厚也反倒是罪?
輕輕扯著胡須,李世民反倒是有點明白了為何會有崽賣爺田不心疼了。
從小養在深宮,一兵一卒皆非他所攢,一帆一船也都不是他所敲。
揮揮手數十萬大軍皆供調遣,一句話千帆跨海為唐死他鄉。
李世民雖是後世所說的“太原公子”不假,但戎馬數年,他見過士卒如何哀嚎著死去,經曆過在短短數十裡的土地上和敵軍膠著拉扯死戰。
這些經曆他肯定會講給兒子聽的,但顯然講述終歸是講述。
或許確實應當讓皇子們去切切實實了解一下民生,李世民心想。
不過同時李世民也看到了新羅富庶的消息。
雖然彼輩之富對大唐來說不值一提,但既然有利可得的話:
“這新羅之財,亦可為大唐之財。”
杜如晦也過來詳細端詳著地圖,接過炭筆,在萊州和倭國之間勾起線條,移動炭筆再將遼東與倭國連接起來。
兩條線條在新羅完成了交彙,於是杜如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若要平唐之東境,控新羅頗為重要。”
而且,杜如晦也看的清楚,若是這類海上商路開通且有利可圖,江浙和山東的海商恐怕會爭相出海,長此以往,隻要唐威不墜,這東境之風俗,或將大不相同。
但東海有什麼足夠吸引人的利益呢?杜如晦陷入沉思,隨即就想起來了高仙芝,以及光幕彼時的隨口所說:
“新羅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