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淵的大部分記載都和現在能對應得上,比如穿越阿拉伯、穿越紅海、橫渡地中海、到達摩洛哥後折返去非洲逛了一圈等等,他記載的地理見聞和現在幾乎沒有差彆,基本上可以石錘是一個特彆能折騰的老哥。
唯一有兩處比較有爭議的地方是他記載的去往阿拉伯之前的一趟行程。
根據記載,汪大淵先是去了古裡地悶(東帝汶),盛讚這裡銀子鐵器和布料都不錯,但這裡的酋長喜歡赤身而睡,而且女人都非常放蕩不檢點,汪大淵表示難以接受,趕忙離開了這裡。
隨後他朝著南邊繼續出發,到了一個被稱迷黎之的地方,再轉道東南到達了麻那裡。
如果現在順著地圖按照這個方向來推的話,就會發現,這不就是澳大利亞麼?
作為旅行家,汪大淵同樣記載了港口的樣貌,稱這裡楠樹萬枝,蠔如山立,土薄田瘠,氣候不齊。
並詳細描繪了當地的見聞:
“男女辮發以帶捎,臂用金鈿。穿五色絹短衫,以朋加剌布為獨幅裙係之。”
這些跟澳洲的達爾文港是對得上的,因為澳洲本就因為地理關係,氣候特彆怪異且貧瘠,當地的土著也都是黑人,有辮發習慣。
但隨後汪大淵的記載讓學者們撓破了頭:地產駱駝,高九尺,土人以之負重。
澳洲在彼時是沒有駱駝的,因此直至今天關於汪大淵到底有沒有發現澳洲還是個謎團。
但還有個可能更加貼近真相的猜測:汪大淵並不是船長,總是搭乘商船,而且記錄欲旺盛,很可能是同船人所說但並沒見到,以訛傳訛就順手記下了。
因為記載的“迷黎之”這個地方據韓振華教授考證是是馬來語“海參地”的意思,而根據汪大淵的路線按圖索驥,他去的地方是如今的梅爾維爾島,盛產海參。
但實際上,即使證實,汪大淵也並非第一個發現澳洲的人,因為本來就有近百萬人的原住民。
隻不過這些原住民都化作了英國人的刀下亡魂。
並且在汪大淵出海之前,從泉州出發的華夏水手就帶回了絕島這個稱呼,而這個絕島不管是從方位還是氣候來看,都是澳洲無疑。
根據水手所說,絕島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向東到達這個島嶼之後便全是海洋,陸地就此而絕。
一個是其當地氣候詭異,不適耕種且多毒物,乃是真正意義上的絕地。
而從如今來看,古人不待見這裡很正常,畢竟現代都有說世界毒物千千萬,澳洲獨自占一半。
瘴癘暑氣太攀蛇鹹水鱷這些都是古人避之不及的東西,也難怪對澳洲鮮有涉足。
畢竟任老祖宗學究天人,也不會想到這塊地在咱們如今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礦產地之一,475億噸的鐵礦儲量占據了整個地球的四分之一還多。
而且,要是華夏的航海發展的沒有這麼折磨,這塊地兒妥妥的亞洲後花園,哪輪得上昂撒人來屠殺原住民?】
孔明很努力的去控製自己的表情,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他掏了掏耳朵,與龐統交換了一個不可置信的眼神:
“多少?”
“四百多億……噸?”
而且更直觀的還是占比,龐統喃喃道:
“世界鐵礦占一石,這澳洲獨占近三鬥?”
孔明的麵色已經調整了過來,搖了搖頭:
“什麼澳洲?此乃絕島,乃我華夏後花園是也。”
結束liao,明天收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