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趨漢中,主公可是憶起來高皇帝了?”
劉備點點頭,感慨道:
“高皇帝據巴蜀漢中,還定三秦,終圍兵垓下,立不世之功。”
“漢中乃大漢發祥地,宛如故鄉,如今趨近反倒情怯。”
這種心情孔明也能理解,於是點了點頭選擇東拉西扯點彆的:
“這金牛道經翼德拓寬夯實,且如今士卒皆有綁腿,走起來倒確實快速。”
說起來這個劉備臉上倒是泛起來笑容,點點頭。
這事兒他還記得,當時接收了成都府庫之後,孔明便將大部分物資都調取了出來,最大程度做到物儘其用。
其中有一批庫存之鐵,孔明便是建議製成工具由翼德大軍攜帶,過金牛道時留下一批士卒緩行修路
畢竟當時不管漢中能否順利打下來,成都與漢中之間的往返是肯定有很多的。
再考慮到後輩說的平益州後出兵漢中光行軍就走了半年,劉備便揮筆同意。
如今還真是受益良多。
“不過等主公到漢中後,曹賊那邊也當有動作了。”
劉備沉默了一下悠悠道:
“嘿,曹賊懼我奪漢中,恐炎漢三興。”
“然,若無民心,漢中不過死地。”
“若得民心,無漢中又何妨?”
孔明麵上笑意更甚,搖了搖羽扇道:
“既然如此,我等當還三秦以安定,治關中之糜爛。”
聽到孔明說起來這個,劉備也歎了口氣不願去想如今的關中究竟爛成了個什麼樣子。
在這個小高台再次看了眼有說有笑神態輕鬆的士卒們,劉備扯了扯馬韁回身道:
“走吧,這裡距漢中還需三五日。”
在都督成都的人選上,劉備最終也沒太多猶豫,指定了張鬆。
劉巴則是接替了孔明在工坊以及小太學上的職責,變得愈發忙碌。
張鬆的能力固然耀眼,但在都督一地的人選上,最重要的還是可靠性。
雖然很不願意這麼想,但劉備也清楚的知道,張鬆在益州形同孤臣。
而這一點的原因也特彆簡單:儀表不過關,而在察舉製中,儀表恰恰是最重要的之一。
學識可以通過讀書增加,談吐可以通過練習提升,唯獨這不受歡迎的五短身材尖嘴猴腮那是真沒啥辦法。
因此張鬆對於劉備的信任異常感激。
另一個問題則是出在張鬆的兄長張肅身上。
不同於張鬆的儀表負分,雖是一母同胞,張肅反而生得容貌甚偉,麵容威儀。
故而在劉焉劉璋掌益州時,張肅的仕途反而頗為順利,張鬆算是沾了兄長的光。
劉備接管益州後,便反而輪到張肅沾弟弟的光了。
畢竟相較來說,張肅雖然長得又帥又高,但才能實在平平,與張鬆相去甚遠。
去歲劉備征南中既是為了平定南中,也有敲山震虎之意,結果沒想到在成都震出來了張肅。
根據南中那邊吳懿俘獲爨人後所掌握的情報,南中和巴郡的大姓都是將消息送到成都,由成都官員轉交給江陵振威將軍府上的張裕。
而成都負責聯絡的官員之一,便是不被劉備重用的張肅。
而後麵的事情便順理成章了,張肅以官抵罪,褫奪為白身。
最終在劉備正式離開成都時,張鬆在萬裡橋上一拜,涕泗橫流發誓必為玄德公守好益州。
回憶起來此事,劉備也是頗多歎息。
這張氏兄弟,得才不得貌,得貌不得才,一個欲叛舊主迎新主,一個人叛新主而迎舊主。
搖搖頭將這些舊事暫且甩開,劉備強迫自己多去思慮一下漢中。
否則的話,若是回憶起來成都,最終就不免想起來成都的妻小以及還未來得及說個明白的吳氏女……
敲敲腦袋,劉備強迫這些想法暫時從腦海中清空出去,扭頭去問軍師:
“孔明以為,關中夏侯淵何時會主動發難?”
孔明對此早已胸有成竹:
“慢則二月中旬,快則就這幾日。”
“曹賊若動,必先動關中聲勢浩大猛攻以掩人耳目。”
“待目光皆聚於此時,再對荊州發難。”
點點頭,劉備對這個判斷也很認可,並順理成章推出了解法:
“雲長與元直,不失則為勝。”
“而我等在關中隻須敗夏侯,攻破長安,無論是否得潼關,便是必執勝券!”
在孔明和劉備領軍在金牛道上跋涉時,五丈原的望樓上,有士卒鳴金示警,聲嘶力竭:
“敵襲!敵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