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自無不可,甚至親切的拉著韓當的手托付道:
“義公此戰定不至於不克而還!”
言語殷殷,但韓當心卻涼了半截。
這位老將認認真真看了呂蒙一眼,隨即平淡的拱了拱手道:
“定不負將軍所托。”
韓當走的很灑脫,甚至沒去找呂蒙討要一兵半卒,隻是領著自己的部曲就徑向西而去尋敵軍蹤影。
呂蒙對此並不放在心上,眼中隻有江陵這座城池。
讓韓當唯一比較順心的是他拿到了周遭詳細的地圖,這也是呂蒙陳兵江陵後所做的事情之一,將周遭地理仔細繪製。
撒斥候前行,分前後軍趕路,最終讓韓當並不意外的是,他最終看到了沙摩柯的那張笑臉。
他也沒指望在作唐留的一營兵力能夠阻攔這位蠻王北上,當時的打算是能夠拖延這位蠻王步伐就行。
畢竟沙摩柯是本地人,如何繞路應當再清楚不過,如今出現在這裡也並不讓他意外。
這樂鄉半截城牆都沒,這裡靠江陵很近,若有戰事直接撤入江陵就行,根本也沒修築城牆的必要,並沒有地利能夠讓沙摩柯防守。
但沙摩柯的心情依然很好,穿戴好藤甲之後沙摩柯直接站出來喊話:
“老將軍,此前在漢壽你兵多仍敗,如今你兵力還不如俺,不如讓開路免得廝殺如何?”
韓當輕輕搖頭,與親兵一起結陣緩緩推進,然後語氣平淡道:
“韓當在此,汝等不得過一步!”
這態度已經很明確了,沙摩柯看了看遠處清晰可見江陵城,又看了看眼前這執拗的將軍,不由得滿臉煩躁:
“既然你執意尋死,那就怪不得俺了!”
沙摩柯身先士卒,張嶷與馬忠默不作聲掩護沙摩柯的側翼,一起衝殺。
漢壽後雙方兵力就暫時合於一處,武陵軍剔除掉傷兵,以及留人防止江東再度偷襲,五千武陵軍與張嶷帶領的援軍合於一軍,共八千人。
韓當作為孫堅時便奮戰的老將,榮寵優渥,四千部曲皆為老卒。
雙方猶如兩條激蕩的江流,狠狠衝撞到了一起,掀起百丈波濤。
樂鄉處突然爆發的戰事被江陵守軍看在眼裡,隨即就報告給了蔣琬。
守城數日之後蔣琬已不複翩翩公子態,嘴唇乾裂,衣服也有多處血跡,但雙眼反而更加有神,有一股銳利之感。
傾聽了傳令兵的彙報之後,蔣琬淡淡道:
“若是有了結果再告知於我。”
身處局中,蔣琬看得清楚,這支援軍是不是武陵蠻不清楚,但江東是一定會拚力阻攔的,因此這支援軍隻要不是速敗,結果他就都能接受。
如今最怕的就是……
“太守,華容方向有煙塵,似有援軍!”
蔣琬的眉頭頓時擰成了一個死結,淡然姿態不見,蔣琬快步上了東麵城門,死死盯著那股煙塵。
周群此時也陪在蔣琬身邊,與其一起凝神看著那股煙塵方向。
很快,周群便不自覺的輕歎一聲,城牆上也是一片低沉的嗡嗡聲,因為隨著這支人馬的接近,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那個醒目的“曹”字。
周群擔心的看了蔣琬一眼,隻見這位太守也不說話,隻是眉頭不展,雙手攥緊,指節都有點發白。
“即便有曹軍援助應當也不妨事……”周群安慰道:
“如今城中尚有半年之糧,且有強弩兩千餘張,巨弩機五百餘,恃之堅守,彼輩不足破也。”
這些也是公安縣多年操勞的成果所在,借水力興工學,底蘊遠非江東所想的那般不堪。
蔣琬點點頭,隻是認真盯著那邊,一言不發。
城外的呂蒙在狂笑,這也是他對韓當渾不在意的原因,曹公的援軍已在路上了!
而且或許是因為劉備在荊州轟轟烈烈搞的工學效果驚人,曹公此前來信中也說了,援軍會帶上在官渡之戰中建功的霹靂車,助呂蒙破江陵。
如此一來,呂蒙感覺這座城池已經在向他招手了!
隻不過片刻之後呂蒙臉就有點發白,因為來的全都是騎兵,為首者麵如冠玉但又不失威嚴。
見到呂蒙也不下馬,隻是騎在馬上饒有興趣的看著他,呂蒙就感覺有一股壓力臨身。
主動頂著壓力上前,呂蒙拱了拱手道:
“文遠將軍遠來……”
張遼翻身下馬也不失禮,同樣拱拱手道:
“喚吾征東將軍號便可。”
呂蒙心下一窒,與曹操接觸後他知道的也清楚,這張遼去歲就因為功勞被曹丞相拜征東將軍。
哪個功勞?自然是合肥之勝。
呂蒙原本是想忘掉這茬的,但此時張遼婉拒了喚表字的親近叫法,也隻能點點頭道:
“征東將軍至此,江陵定然無憂也。”
隨後呂蒙請張遼觀摩戰場,得到了這位征東將軍“江東真是大手筆”的評價。
看似褒揚,但呂蒙從其眼中看不到任何讚賞之意。
隨後也不待呂蒙相請,張遼主動吩咐道:
“築霹靂車,助江東這位偏將軍破江陵。”
呂蒙臉色複雜,但最終擠出了一個可掬的笑容。
眼看張遼轉身欲走,呂蒙倒是有點急切了:
“將軍有健卒,若能一起攻城……”
張遼頭也不回:“吾之健兒,何能徒耗此處?”
來時曹丞相便已明說過,這江陵若是江東能獨破,那自然聽之任之。
但如今有插手餘地,江陵最終歸誰就需要琢磨一番了。
當天那所謂的霹靂車就被架設了起來,但是隻能投擲不大的石彈,令張遼頗為失望。
不過呂蒙倒是很激動,這東西既然能將石彈拋至城內,那隻用來扔石頭太過可惜了。
張遼看這呂蒙也第一次流露出了讚賞之色,因為他眼看著江東的軍匠花了一上午做出來了一筐火油彈。
原理也並不複雜,外麵是一層脆殼,塞入陰燃的油線,拋入城中破碎時就會燃燒。
如今火油江東多得很,反而是那油線不太好做,一筐火油彈能在墜地之後燃燒的不足半數,但也讓張遼驚喜異常了。
還不待呂蒙再次提出協同攻城的請求,張遼軍中便有斥候回報:
“北方有一支精騎前來,擎趙字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