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好日子還在後頭呢(2 / 2)

畢竟那地上懸河景隻需想想便知,若真潰了恐怕凶害將古之少有。

【唐朝初期另一個比較有名的問題就是天災頻發,這個是相當出名的。

畢竟如今聊起來二鳳的風聞軼事,生吞蝗蟲這點兒是繞不開的。

當時關中就是先遭了旱災,隨後觸發了蝗災這個連擊,因旱災心急如焚的二鳳正在田裡跟百姓一起挖渠引水灌溉農田呢,看到蝗蟲鋪天蓋地的飛來當時估計心都涼了,因此憤怒的抓過來一隻蝗蟲直接生嚼了也是能理解的。

畢竟那時才貞觀二年,李家老二那是真的壓力大啊。

除此之外,咱們印象中唐初的天災簡直數不勝數,還是以貞觀年為例。

貞觀二年的旱蝗二災連擊剛過去,三年又來了個旱、水、蝗、霜四災組合,四年也是大差不差的旱、水、蝗、雹。

貞觀五年和六年是難得的太平時節,隨後就一直在給二鳳上壓力。

七年,夏季關中沙塵暴、山東河南大水,十月關中地震。

八年,隴右山崩、山東江淮大水;九年旱災再來;十年水災接疫病;十一年先水災再地震……如此一直持續到658年,這二十六年連年天災方才簡短的告一段落。

但實際上,唐朝中後期的天災數量並沒有比初期好多少,這裡可以直接拋出咱們現代專研隋唐史的學者論斷:

“與前期相比,唐後期地震活動比較活躍;中後期水災發生比前期多一半以上且多發生在夏秋兩季;後期風災發生更頻繁且六月份發生頻率最高。”

可以說二鳳或許直至病逝也會懷念全年無災的貞觀五六兩年。

但二鳳絕對想不到的是,大唐的“好日子”都在後麵呢。

地震這東西可以先拋開不談,水災和風災是能說道說道的。

唐朝前期的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同樣是根據如今研究結果來看:

從公元630年開始的兩百年間,是中國近三千年以來曆時最久的多雨期。

充沛的降雨使得水災比例升高很正常,但唐朝的這一次升溫在公元700年前後就已經回落,並在安史之亂前後已經回歸曆史平均線。

因此這兩百年的多雨期,後期降水是不如前期豐沛的,但唐朝後期水災依然能多於前期,這是不太合理的。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隋朝和唐初對環境的破壞,使得裸露的地表在麵對豐沛的降雨時導致水土流失更加嚴重,進一步惡化了環境。

這樣的環境麵對過量降雨的抵抗力也更差,最終形成了一個加速環境惡化的死循環。

結果就是唐朝中後期降雨已經差不多結束了,從這個死循環裡走出來的自然環境也差不多完了。

風災也是一樣的道理,就如咱們建國後的首都北京城一樣,沒有森林鎖死土壤並抗風,那自然隻能年年吹大風吃沙子。

北京從元代開始就有嚴重的沙塵暴記載,到了明清皆深受其害,咱們建國後也差不多總被沙塵暴騎臉。

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從大明起,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幾乎就沒上過百分之十五,清朝滅亡時森林覆蓋率僅有百分之八。

而到了咱們現在,經過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我國森林覆蓋率已達到百分之二十三,乃是近一千年以來中國環境最好的時候。】

下一更稍晚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