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不僅僅是近代史,從古至今咱們的曆史一直也都是一部奮鬥史和抗爭史。
而這部抗爭史中,除了與異族的鬥爭抗爭融合之外,最重要的部分恰恰就是從古至今的華夏先民對於氣候變化的抗爭。
其中最突出的體現可以說就是與黃河這條母親河的抗爭,真真正正貫穿了我們曆史的始終。
大禹治水可能是華夏先賢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篇章之一,山海經、史記、尚書、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等先賢典籍基本都有記載這個傳說並加以注釋。
這個故事基本就確定了中國幾千年來麵對自然氣候的主流基調:
並非像西方那樣造大船逃難一走了之,而是擼起袖子眾誌成城,辦他!
秦漢唐基本都有對黃河的治理以及修渠引水興水利的政策,其中比較重要的應該是隋唐大運河。
畢竟隋煬帝直接將整個隋朝都梭哈了上去,可謂是勇氣可嘉,治河成本可謂是曠古絕今。
雖然廣神的初心可能隻是想下江南看軟妹子,但大運河終歸還是為聯結華夏南北做出了不俗的貢獻,並且為後來的朝代出了一道難題。
隋唐後氣候變化加上水土流失,黃河這條母親河時常發怒,宋朝和明朝的曆史基本上也是對黃河的治理史。
元朝啥情況就不多贅述,對黃河的治理不能說是無動於衷吧,隻能說是徹底躺平:爺玩海運去了!
好在大明出了個牛人水利專家潘季馴,首創“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辦法成功治理黃河,收拾了帶元扔下的爛攤子。
不過其中值得吐槽的就是元朝或是躺平或是以宋為鑒,總之正確的改漕運為海運。
結果到了明朝因為禁海又給改回去了。
“百萬漕工衣食所係,廢漕改海斷然不許!“
這句大夥耳熟能詳的影視台詞也算是透露了一部分明亡之因。
不過說到與用水相關,近年來網上總是有一個說法,與今天氣候的主題還有點關係。
部分人認為古羅馬帝國就已經實現了自來水,高明!
古中國一直到民國還在依賴井水,看天吃飯,真是躺平!
而這,UP主就要為祖宗們說兩句話了。】
汴京暖房,趙普將那後世所合唱的樂詞寫好默默讀了兩遍,簡直是越看越喜歡。
其中追思強漢,號召良家子為國出力的想法他也看的分明。
隻不過最後一句話讓趙普有點愕然:
“倭奴?”
倭國他當然知曉,畢竟前唐與其打過不少交道,算不上陌生。
但在趙普過去的人生幾十年裡,確實沒見過倭奴。
此處不僅將其寫入其中,而且如此鄭重其事?
趙匡胤一言不發,反而側了側腦袋朝著趙普發問:
“則平以為漕運較之海運如何?”
趙普沉吟了一下,若是以前,海運隻能說是無稽之談,但此時聽聞宋之後有改海運,而且看這聲音的意思,海運乃是正途……
不不不,趙普心中搖了搖頭,這些其實都算不上什麼緊要,真正的問題是此時官家的忽然發問。
雖是私下問詢,但此時趙普左手邊是趙光義,右手邊是趙匡胤。
他能感覺得出來,官家雖是隨口所說,但此時左右兩邊都隱隱有視線在盯著他,眼看就非得拿出來一個說法不可。
剛回汴京還不足兩個月的趙普頓時有點為難,一再沉吟。
趙光義此時已有點不耐道:
“兄長,仙家亦有言,百萬……”
話還未沒說完就聽“哐啷”一聲,趙匡胤俯身將不小心掉到地上的玉斧撿了起來:
“百萬什麼?”
趙光義當即住口一言不發。
趙普雙眼盯著光幕頭也不抬道:
“臣以為,汴京地處要害,漕運不可停。”
趙光義臉上漾起笑容,但趙普還沒說完:
“然合後世斷言,海運亦當試行。”
趙光義臉上的笑意隱去,但旋即就又捏了點笑意塗抹在臉上,開始對趙普稱讚起來。
……
李世民對這三言兩語琢磨了一下,隨即就大膽猜想:
“這元之都城,恐怕乃臨海之地。”
也是唯有如此,才能解釋這蒙古元對黃河之濫置之不理,反而興海運。
畢竟看後世蒙古國之位置就知曉,說什麼蒙古,都是胡人罷了。
彎弓射鳥之輩,豈能有如此遠見知海事乎?
而其臨海,且依然靠北需要南方之糧。
腦中稍微想了一下基本就可斷定:
要麼是臨海之大城,要麼便是其地有河入海。
再尋一地勢相較險要之地,心中已經有模糊猜測:
“這北京,應該能享三會海口之地便利,又能控幽州之地利。”
而再一想想後世那一路走低的氣溫,以及富庶的南方,李世民也不禁有了猜測:
“居苦寒之北,遙控富庶江淮,難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