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李世民心中再次感慨:
還是打仗簡單。
看那羅馬能分東西置四帝,李世民隻是驚了一下,但最終也不是不能理解。
畢竟自古至今疆域能如此遼闊者無幾,朕懂。
龐大疆域帶來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治理難度,而其中包含的問題,用後輩所說的中心之說來解釋的話,那便是各個中心錯位,難免引發問題。
中央如何居中調控使得東南納賦之民願意養西域之兵?
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個弄不好便是戍邊將士挨餓,納賦之民受欺,民怨洶洶則亂象自起。
不過至少目前從漢唐的曆史來看,雙都製或許可行。
從羅馬的事跡來看,多帝製隱患過大。
不過這些問題終究比較遙遠,還需要李世民自己思索出個大概,牽出一個頭緒之後才合適拿出來與能臣們討論,因此李世民最終還是將目光移到了光幕上。
再次看到廣神兩字,哭笑不得之餘便是一聲歎息:
“豪擲百萬生民修如此偉業,真是……敗家。”
就是因為這廣神,隋末生亂死民無數,至今元氣未複。
李世民都不敢想,若是此時大唐百姓能有大業年間的五千萬口,那他攻略西域何須這般小心翼翼?
但終歸隻是空想,搖搖頭之後便盯上了這關於潘季馴的寥寥數語。
“這治理黃河之法……”
話音未落李世民便感覺被人拽住了袖子:
“陛下,此法隻需三天臣便可驗證其效,若防治黃河水患,臣請命!”
這一段話說的又快又急,李世民也是這時候才看清,就近拽住袖子的正是閻立德。
這種情況下除了允諾似乎也彆無他法。
得了允諾的閻立德喜滋滋退了回去,感覺自己在史冊上的記錄多半又能多兩行。
若說青史留名生民立祠最簡單的方法,治理黃河當算一項。
但這般簡單隻是相較於如冠軍侯一般長驅電掣直入漠北罷了,若真說簡單,何以黃河大患偶有小患不絕?
閻立德精於建築,故而對水利也算有心得,更是知曉黃河最大問題就是複雜的河道使得清理險峻處的泥沙淤塞十分困難。
而如今光幕將方法要訣扔到了臉上,閻立德覺得自己若是不把握住這個機會簡直天理難容。
閻立德很舒心,李世民很滿意,君臣相得互相一笑,氣氛十分融洽。
至於這所謂的百萬漕工衣食所係李世民就不評價了。
畢竟看樣子就知道多半還有其他的問題,才導致了明朝這看似因噎廢食的舉動。
至於具體為何,恐怕就要以後才能知曉了。
【首先需要明白一個概念,中國自西周起,城市規劃體係就已經相當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