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爐渣的另一種用法(2 / 2)

作為反麵例子的恰恰就是羅馬,古羅馬城是典型的自然聚集型城市,缺乏規劃。

先天環境無法滿足後期需要,等到人口爆炸時古羅馬工匠發現地形多山,且地質多為岩石,以當時的技術無法大規模挖掘涵洞,於是修高架引水屬於迫不得已的選擇。

而同時期的秦漢時期,老祖宗們已經不滿足於規劃單一的城市,開始嘗試構建城市群規劃體係。

還是以漢長安為例,天下太平後迅速暴增的人口讓長安不堪重負,在官方的規劃下,一些能夠集中的職能迅速被轉移到周邊小城中去。

巔峰時期長安的都市圈的小城高達57座,這些小城各司其職,將整個長安都市圈拱衛的井井有條。

比如鄭縣、夏陽等城,專設鐵官,集中冶鐵,屬於如今工業區的雛形。

比如櫟陽、徽縣等城,臨河而立,司掌漕運,設巨糧倉轉運長安諸城。

蓮勺縣設鹽官,供給關中京師所需之鹽;船司空則是京師掌管造船的部門直接空地起新城,因而得名,也是純粹功能性的衛星城。

而這樣超前完善的規劃自然也是對城市引水有所規劃的,比較知名的如靈渠、鄭國渠等,這些水利工程首先是引水渠滿足居民的日常用水,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灌溉農田反而是它的次要功能。

最典型的莫過於龍首渠,長達七十公裡,位於地下三十米處。

此渠建於漢武帝年間,前後耗費近十年動萬人,最終引洛水入長安,建成了這座中國史上第一條地下引水渠。

如果將龍首渠與古羅馬高架引水渠對比的話,孰難孰易是一眼看得出來的。

畢竟古羅馬的高架引水渠大部分長度僅十幾公裡,即使算上涵洞,一條完整引水渠的長度也很難超過一百公裡。

而全程都在地下的龍首渠就有足足七十公裡,而眾所周知的是,地下開渠牽涉到海拔高低差的確定、引渠路徑規劃、水源選擇、地質環境勘定、水流分布計算等等,雙方需要的技術儲備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龍首渠的這種修建技術如今被稱作井渠,在漢朝征服西域後,這項技術迅速擴散到中亞,收獲了廣泛好評並沿用至今,在民間得名坎兒井,其內容在曆史課本上也有講述。

另外漢代之後,民間的生活用水相關的技術也是一直在發展的,如今影視劇拍古代取水不論朝代都是軲轆係桶多多少少有點刻板印象。

比如壓水井這東西,不少人以為是二十世紀的發明,但實際上宋朝不少富戶就已經用上這東西了。

不過這種相當簡潔好用的取水設施也有學者認為是始於漢代,但目前暫無確切的考古資料支撐,隻能期待將來的發現了。

而水利工程同樣也貫穿了華夏文明的始終,就如不少人熟悉的長城來說,它也並非是純粹的軍事建築,因為夯土城牆的特質就是懼怕被水浸泡,在這上麵古人也花了相當大的心思,敵樓和城牆高度不一,其間的陷馬溝旁有開鑿排水溝,內接涵洞將水排到斜坡的一側,涵洞和排水溝同時也有自動防淤塞的設計。

這也是萬裡長城能夠屹立至今的一個原因之一,數百上千年的建築在失去了軍事職能之後,僅僅是次要職能的排水功能依然完善運轉至今已經說明了其技術含量。

古羅馬的高架引水渠的技術含量甚至不如用來建造這項工程的原始混凝土,這才是鑄就了古羅馬建築藝術真正的黑科技。

亞平寧半島龐大的火山群提供了足夠的火山灰,古羅馬人發現將其和熟石灰黏土混合在一起等凝結之後硬度驚人,從而建造了不少瑰麗宏偉的建築。

這東西古中國才是真的羨慕不來,畢竟最近的火山灰產出地點在海南島,人力成本突破天際。

雖然有火山灰替換成鐵礦渣的降級版本吧,但其效果同樣大打折扣,遠不如火山灰好用。】

光幕圖片輪轉,劉備也看到了那高度驚人的古羅馬引水渠,第一反應便是此物如此宏偉如何沒有技術含量?

但隨著最後話語一轉再轉,劉備的心情可謂是一波三折。

畢竟光看這古羅馬建築宏偉之模樣就知道這混凝土有多好用,直接就讓劉備心癢癢。

甚至都在考慮要不要給士燮寫信,用鐵器交易一些了。

但聽到後麵的配方則直接陷入狂喜狀態:

鐵礦渣?我等有啊,而且很多很多!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