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複見玄武門(2 / 2)

總之,對於這樁合作太平公主也是樂見其成,史書形容她的態度是“公主喜”,並派了兒子薛崇簡協助李隆基。

萬事俱備之後,李隆基的政變班子們才忽然驚覺不對:相王呢?

實際上想也知道,李隆基又沒生第三隻眼,也沒讓人見麵就拜的王霸之氣,禁軍肯聽他的很大程度上還是看李旦的相王身份,畢竟兄終弟及這件事在宋朝之前也並不罕見。

李隆基大義凜然的反駁,說咱們聚在這裡是為了拯救社稷,若是事成那是造福天下萬民,要是失敗就請斬我以全忠孝,怎麼能把我老爹牽扯進來讓他擔憂呢?

而且李隆基進一步分析:要是請來了相王,那就是我讓親爹陷入危險,要是請了不來,那我們計劃豈不是就泄露了?

潛台詞意思很明顯:要是我爹不願意乾,難不成還能殺了?那可是太宗都沒乾的事兒。

有理有據的一段話說的眾人羞愧,於是事不宜遲,當晚眾人就行動了起來。

在周密的計劃下整個事變可以說乏善可陳。

李隆基率領親信裡應外合控製了皇宮北麵的禁苑,隨後麾下原屬北門禁軍的親信直接趨入禁軍營中帶領人手直接斬了韋後的親信,並登高一呼,稱韋後毒死了先帝,咱們今晚要清君側,擁立相王!

“羽林之士皆欣然聽命”

隨後李隆基穩得不行親自接管了玄武門,控製了武庫以及北門禁軍,為進入宮闈的親信提供支援,同時還能保證退路。

但事情進展遠比李隆基預想的要順利,眼見禁軍入宮清君側,內宮的禁軍也“皆被甲應之”,整個皇宮開始了對韋後的圍殺。

韋後本人驚慌逃竄,被一個禁軍斬首提到李隆基馬前邀功,安樂公主和武家僅剩的武延秀皆死於亂軍。

上官婉兒驚慌不已,掏出了李顯的遺詔——就是指定相王李旦監國的那一份,希望雙方能合作。

李隆基覺得不怎麼樣,選擇將上官婉兒斬於旗下。

天亮之後李隆基披著甲去找老爹請罪,一見麵爺倆抱在一起哭得那叫一個情真意切。

李隆基說自己沒有請示老爹應該降罪,李旦說我兒子安定乾坤再造社稷,是天下的功臣!

流程走完了,爺倆相視一笑去宮中見已經被嚇傻了的唐少帝李重茂,隨後兩人分工合作無比默契。

李隆基派出禁軍,僅用一天時間將韋後一黨上上下下全部殺乾淨,少帝李重茂在李旦的陪同下去宮門外見百姓安定民心。

政變發生在六月二十日深夜。

二十一日韋後一黨就被全部根除。

二十三日李重茂在太平公主的幫助下,將皇位禪讓給了李旦。

二十四日李旦正式登基,李唐的天下似乎又重新安穩了起來。】

劉備回想了一下大漢的“誅國賊”種種操作,再看看這唐朝僅用一日的“不留後患”之事變,最終也隻能評價道:

“倒是頗為熟練。”

“那是。”

張飛第一時間讚同兄長所言:

“有前人演示,後人自可補缺也。”

劉備一時間哽住,不知道三弟說的這個前人是指那李隆基的太公李世民,還是說這唐朝之前,包括他們等的漢晉。

簡雍看著這乾脆利落的政變,似讚似歎道:

“這李隆基年不過三十如此行事,倒是可稱堅忍之輩,清亂局扶朝綱,有功於社稷。”

畢竟即便是打內心不喜歡這樣血腥的宮廷政變,但簡雍更清楚,李顯活著時這皇後公主都敢明碼賣官了。

要是等到太後臨朝或是真的成了女帝,恐怕這天下社稷萬民都要被打包賣了,那時候才是悔之晚矣。

因此關於其讚那是真心實意的。

至於歎息嘛,在場眾人也都清楚,想想安史之亂便是,簡雍搖頭:

“相較此等英主之姿,也難怪乎後世多歎,稱其宜早亡也。”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