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肅然而待,同樣執禮與魯肅相對而拜:
“子敬所托,吾必不負。”
“今日所說,乃吾等誌相同道相合之明鑒也,於天下亦必不負也!”
廳裡眾人或肅然或大笑或迫不及待或意料之中,一同拱手:“必不負也!”
他們皆非什麼公卿將相也非一等的名門望姓,對此時的劉備等人來說,所求者其實相當簡單:
前半生見生民顛沛離亂,近幾年見華夏命途多舛。
實際上至如今眾人心中所求的大同之世也並非完全相同,但想要避免慘劇的想法卻又是完全相似的。
……
“恥莫大焉。”
榻上的李世民已經失卻了此前的興奮心情。
甘露殿也靜悄悄地,殿內回蕩著的唯有李世民對四字的悠長慨歎。
至於那光幕當中出現的一句句宋時典籍之原文,所有人都看的清楚,也因此更加沉默。
少頃,一句句或像是詔令或像是想法的話語,在甘露殿內響起:
“吐穀渾既除,則關中安矣,突厥遠於西域,吐蕃尚且蒙昧,西域三十六國向來離心離德,皆不足為患也,故而河北當為天下首重…“
“百年之務,需借氣候之利耕作河北之田,設官學掌教化,置鎮除匪懾望姓,不從者當遷關中…”
“朕需漠南無王庭漠北無雜胡,不求突厥一朝為漢兒,務令突厥散居開移風易俗之始…”
命令很是細碎,但貞觀文武皆用心聽著。
【北宋滅亡之前,身為平定軍不知名小隊長的嶽飛正經參加的隻有第二次太原之役,也就是李綱背鍋欽宗遙控的那一場慘敗。
根據史冊記載,嶽飛在此戰的表現也依然可圈可點,他主動攬下了深入敵後打探消息的任務,並且完成的相當不錯,甚至在過程當中第一次在正史上留下來堪稱猛將的英姿。
由嶽飛率領的百餘人哨騎在榆次附近撞上了千餘人的金兵,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情況下,嶽飛cos了一把偶像關羽的操作:
“單騎突虜陣,出入數四,殺其騎將數人”
任務完成的很好,但作為一個斥候隊長能做的事情也就僅止於此了,除此之外無論是欽宗的腦子還是李綱的軍事能力,都不是嶽飛所能乾涉的。
第二次太原戰役失敗後就如咱們前麵所說,金軍開始大舉南下,嶽飛所在的僅有三千人的平定軍戰鬥意誌很堅決,但在真定府飛快陷落的情況下獨木難支。
三千人硬抗了金軍數萬人半個月的猛攻之後最終無奈陷落,嶽飛與幾個袍澤在亂軍中隻能突圍而走返回了家鄉。
嶽母刺字的故事在如今屬於耳熟能詳,嶽飛背上被嶽母親刺的精忠報國四字也是故事裡說得清楚的。
不過這個故事不見於史冊,而在正史中嶽飛為階下囚被審時,背上露出的四字乃是“儘忠報國”。
嶽母刺字雖可能為訛傳的故事,但嶽母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毋庸置疑。
當時嶽飛的家鄉已然陷落,在金兵環伺朝不保夕的情況下,嶽母先是嗬斥了嶽飛要帶家人入山求安的想法,隨即斬斷了兒子的兒女情長:
“命飛以從戎報國”
北宋國滅短暫打碎了開宋以來持續百年的“以文馭武”的枷鎖。
嶽母以大義和決絕斬斷了兒子的最後一絲猶豫。
二十三歲獨身上路的嶽飛開始了第三次投軍。
抗金名將的傳奇,也就此拉開大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