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佃農(2 / 2)

頑賊 奪鹿侯 8012 字 9個月前

再結實的寺廟,要兵沒兵要糧沒糧、要槍沒槍要炮沒炮,難不成還能比修建在雪山上的囊鎖謙莫宮更易守難攻?

曹耀樂見於叛軍建立據點,嚴令尕馬、白倉等人隻在外圍圍剿叛軍,將其不斷向山中寺廟擠壓,最後由羅汝才和李老豺率正規軍一戰搗巢。

啥複辟貴族跟尕馬對戰,首先在底氣上就已經弱了三分。

因此如今康寧府主事的楊鼎瑞、劉承運、曹耀等人,根本無法把這場叛亂正視起來,這幫貴族遠沒有陝北農民有遠見,上來就在山裡以寺廟為據點,根本不懂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流動作戰。

儘管寧州很小,隻有一個州;而康寧府很大,擁有七個縣;但達到寧州在旱災前的生活水平,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目標。

確切地說,寧州在旱災前有一百多萬畝的田地。

打到如今,逃出去的漫天神佛隻能乾點攔路強盜之類的事,被各地巡檢圍追堵截,打得屁滾尿流。

“豐收好。”楊鼎瑞對承運的報告在預料之中,看著人均成糧百斤出頭的數據,點頭道:“繼續招募移民開墾田地,五年後康寧府在田畝上追上寧州旱災前的田地,我就知足了。”

不過這倒也不是說康寧府就一定比寧州窮,寧州就算在旱災前也隻有兩萬人口,康寧府有二十萬,還有八千多萬畝牧地。

這地方養羊、牛、馬很多,主要是牧業地區,尋找能利用的地方開墾種糧是為讓百姓過得更好。

而如今的康寧府,七縣之地種糧的耕地隻有三十三萬畝,即使算上果子地菜地也剛不到五十萬畝。

五年開墾五十萬畝地,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不過要想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有個前提。

楊鼎瑞把桌上的述職信遞給承運,道:“我一直在想往後康寧給西寧的稅。”

畢竟普通牧民根本吃不上肉,就算牲口死了,也得把肉換成糧食吃。

所以如果有一百萬畝地,康寧府就厲害了,百姓的年食用成品糧有望超過二百斤,這個生活水平不說有多高,至少跟自己比,可以稱得上改天換地。

承運接過書信,仔細看了,在信中楊鼎瑞詳細陳述了運糧的難點,從囊謙到西寧途徑二十二站,一車一夫兩騾運糧,需行走三十餘日。

在這三十餘日裡,兩頭騾子每天用料十六斤、車夫用糧兩斤,一輛車運糧六百餘斤,這些糧食隻僅夠一車吃到西寧。

他們還沒開始收稅,目前想定的糧稅是三成,這個是之前劉承宗讓承運和楊鼎瑞談的糧稅,三成到五成之間。

打算的是今年開始收,府衙倒是有些存糧,都是秋天百姓收了糧賣到官府換銅錢花的,各縣除了自用,都往府衙運了一些。

西康這兩省離得太遠,沿途又太荒涼,給運送糧食帶來的麻煩太多。

楊鼎瑞在信中提到,他的想法是把部分糧食當作損耗,供給康寧府給西寧府運送實物,如貴金屬、剛玉、寶石、兵甲、火藥、牲口、鹽等物資,作為康寧府的賦稅繳納。

萬一路上出什麼意外,可能都不夠吃到西寧,而且路途中還需要在驛站換車、換牲口重複馱運,因為沿途有一站車輛難以行走。

除非采用遊牧的方式每年運一次,像劉獅子南征北征一樣,把牲口送過去,不需要牲口出重役,靠沿途吃草還能維持。

承運想了又想,拿出賬本邊說邊寫道:“康寧產硫磺,金銀銅這是一定要的,鐵可以直接由康寧軍器局做成兵器鎧甲,牲口西寧也不缺,路上耗糧太多了,不如多招點人……魚通酸菜,對!”

他興奮道:“比起運糧,運酸菜更好,元帥府的兵缺不了這個,若今年再開出些地,糧食更多,大概能征上六萬石,換成物資也不是小數。”

承運想了想,兩府確實是這種情況,消耗糧食來運送高價值物資還比較劃算,往北邊運糧食,哪怕都做成乾糧,恐怕一車運抵也到不了五十斤,得不償失。

但對與楊鼎瑞提出的運送物資,承運搖頭笑道:“先生,這鹽就用不著了吧,北邊也不缺鹽。”

“今天剛到的信,你的信在桌上,大帥給我的信提到西寧人口多了八萬人,存糧不夠用了,要跟東邊打仗拿下河湟。”

承運這時才看見桌上有一封給他的信,趕忙拆了,一開始神色凝重,越看越輕鬆,甚至麵上還帶上了躍躍欲試,最後把信推給楊鼎瑞道:“先生你看我哥說這個,田地歸一社共有,各設四管事,統一收糧,統建社學社醫,挺有意思。”

楊鼎瑞點點頭,不過他仍然沒有輕鬆,對承運道:“但如今元帥府缺糧,北邊驛站來信了,大帥要把你招回去。”

“誒……元帥府咋能缺糧嘛。”承運懵了:“啥時候的事?”

楊進士脖頸子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但他的震驚並不來源於這份計劃,而是劉承宗的跳躍思維,抬手拍在桌上道:“承運,你知道範氏族田麼?”

“我知道啊,我家就有啊,我小時候就吃過族田飯。”承運說著樂了:“先生不說我還真想不起來,確實挺像,不過又不一樣。”

“嗯?”

楊鼎瑞取過書信仔細端詳,看了半晌,麵上既帶震驚又有笑意,指著信對承運道:“這,這不是範氏族田麼!”

給自己打完雞血,楊鼎瑞又轉眼清醒過來,抬手對承運格外慎重道:“既然你知道族田,那想必也知道,範氏族田不準族人當佃農……佃農勞苦,才有子孫不為饑寒奔波。”

楊鼎瑞身上的寒毛一根根豎起來:“這是以一國,視為一族;從前是全族聯手對外,一旦此令順利執行,便是全國聯手對外!”

“是啊,範氏一族長盛不衰,就因族田,族中寒微子弟能不為衣食奔波,能讀書明理代代出進士,依次長盛不衰。”

楊鼎瑞接下來的話就一針見血了,他抬手輕點桌案道:“那大帥的這個國田,既有族田的保障,也有佃農的勞作,你回去可要告訴大帥,對民社收多少糧需格外慎重。”

“這直接關係到此政是以一國視為一族,還是以天下百姓俱為佃農。”

7017k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