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鳳凰山上的南山寺,是目前河湟的三教聖地。
這裡既有佛教淨土宗的護法殿和彌勒殿,也有道教的真武殿和飛升殿,而在建築群正中,先後排列河湟最大的關帝廟和財神廟。
趙可變給關帝廟殿前四腳銅鼎獻上一炷香,入殿仰頭靜靜看了關公塑像半晌。
這具關公塑像是劉承祖任西寧衛指揮使時主持修建的,並未采取民間常見綠袍在外的話本形象,而是給關老爺穿了一身漢代筒袖紮甲。
作為元帥府萬軍之陣刺衛拉特盟主國師汗於馬下的勇將,百總趙可變在戰後得到妥善醫治,待其免除性命之憂,受封三等昭勇將軍,送到西寧鳳凰山養傷。
除此之外,劉承宗還從蜂尾針部差遣四名軍士,照顧趙可變的飲食起居。
唯一美中不足,是趙可變想給斷手裝個三眼銃的願望落空了。
義肢是一門非常古老的行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因肉刑的存在,義肢行業就已經盛行起來,屨賤踴貴,說的就是因為遭受刖刑的人多,導致鞋子便宜而假腳貴。
做一隻義手沒什麼難度,劉承宗請百工局的匠人為趙可變做了許多義手,不僅有能端碗的、拿勺的生活輔助義手,更有單純作為裝飾的義手能以假亂真。
但唯獨沒有裝著三眼銃的義手。
“關老爺保佑,此次點兵嘉峪關,讓後生晚輩出戰。”
短短一年時間,趙可變說是死了兩次也不為過,而這兩條命也讓他在最短的時間裡從榆林鎮的小管隊,變成如今元帥府的昭勇將軍。
他完成了這個時代九成九的軍人夢想,斬將奪旗,一步登天。
在他養傷這段日子,劉承宗親自探視了他七次,多次表示該流的血已經流了,以後剩下的就是結婚生子好好生活。
但趙可變心底並沒有對老天爺讓他撿回條命存在多少感恩之心,他還想上戰場。
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功名,趙可變是個沒什麼理想的軍人,他不是農夫出身,或者說在這個時代的榆林,根本就沒有多少農夫,世世代代的男子為戰爭而生,也為戰爭而死。
劉承宗說他立了不世之功,可以在功勳簿上趴一輩子,享受旁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可趙可變根本不知道一個大男人活在世上,除了戰場還能有什麼其他像樣的活法和像樣的死法。
彆人避之不及的軍旅和戰場就是他世世代代生活的環境,他明明立了功,卻要跳出舒適區當個富家翁……他有點害怕。
看著大殿內威武的關帝塑像,趙可變滿麵虔誠的祈禱能夠回到戰場,哪怕不當參將千總,就做個把總也行。
實際上就在蘭州陷落當日,他就讓人給劉承宗送了封信,希望大帥能授予他以昭勇將軍領個把總差遣。
殿外有腳步聲傳來,是照顧起居的軍士進來,興奮道:“趙將軍,帥爺到虎台了,召咱過去呢。”
軍士們當然興奮,他們的軍籍依然在蜂尾針那個把總部……在戰爭結束後,蜂尾針的把總部幾乎人人得到升勳二等的功績,隻剩他們幾個普通士兵。
但他們並不是笨蛋或膽小鬼,而是實打實的老獅子兵,隻是因為主導了戰場解除蜂尾針把總職務,將百總趙可變推上代把總,因此在戰後受罰,功過相抵。
照顧一名殘廢將軍可沒什麼功勳可言,他們四個都很期待趙可變能得著實授,將來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實惠。
在陝北跟他們一起追隨劉承宗的獅子兵,高低也都是百總或管隊了,依然還是普通士兵的就沒幾個人。
收到劉承宗召見的消息,趙可變異常興奮,當即讓隨從取來最好的那隻裝飾假手,領四名護兵奔赴虎台。
虎台是十六國時期南涼建都西寧修建的高大將台,九層土山,周圍有屯駐軍隊的空地、營房,窮兵黷武的南涼旋生旋滅,僅存在世間十八年,但這座虎台卻保存下來。
趙可變抵達虎台時,劉承宗正在接待從海西縣過來的張天琳。
一支準備翻越祁連山進入甘肅的騎兵營集結完畢,正在南山堡進行山地訓練;海西知縣陳欽岱正發動祁連八部番民作為先導,探查山那邊的甘肅軍防務。
此行所需的各式火箭、飛炮也正在從藥水河兵工廠陸續運抵海上,隻等甘肅的三劫會籌備好戰馬驢騾的準備工作,一聲令下即可開拔。
劉承宗對張天琳的行動格外重視,這是他們第一次跨過山脈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調動,自然要予以更高的權柄。
張天琳本來官職是以三等昭勇將軍,領野戰左旅左營參將的差遣,如今整個左營被就地升為先鋒旅,準其在抵達甘肅後自行招降、擴編。
二人談完軍務,剛閒聊幾句,劉承宗就聽護兵來報,說趙可變來了。
聽見這個名字,劉獅子頭疼不已,愣了一下苦笑道:“讓他來吧。”
張天琳看劉承宗這樣,原本還想問問,但見劉獅子沒有細說的打算,隻得作罷,起身告退。
劉獅子沒法說,他不能對著嫡係將軍說後起將軍的壞話。
就沒有將領不喜歡像趙可變這樣勇猛的部下,劉承宗也不例外,這段時間他探望趙可變比見自己老婆還勤。
說白了,但凡有什麼辦法能籠絡趙可變,劉承宗都會無所不用其極,喜歡錢就給錢、喜歡什麼就給什麼,他甚至幫趙可變說了一門親事,是屯田中旅帥莫與京家的姑娘。
但趙可變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從軍打仗是過程,榮華富貴是目的。
趙可變正好反過來,榮華富貴是過程,從軍打仗是目的,為了從軍打仗,可以不要榮華富貴。
這就是劉獅子聽見這個名字就頭大的原因,他覺得趙可變腦子有泡。
準確的說,趙可變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隻是他一直以來的生活都是如此,所以希望繼續如此。
這事換了彆人,其實很容易解決,喜歡打仗咱就打仗去,但趙可變身份、立功的時機都太巧,他是河湟大戰中負傷被俘的降兵軍官,又在對決衛拉特諸部時一錘定音刺國師汗於馬下。
元帥府一直以來對軍士的教育,就是告訴軍士和降兵大明的天數已儘,解決不了如今的問題,所以要推翻朝廷,但軍人百姓都是手足兄弟,自相殘殺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我們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更好的天下。
所有官軍倒戈來降,那就是自己人了,既來之則安之,元帥府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