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備的滿心歡喜之下,一側的諸葛亮或許是喜色過於濃厚的緣由,手中揮動鵝毛羽扇的頻率都快了許多。
沉吟片刻,他臉色淡然,一雙充斥著智慧的雙眼緩緩看著劉備拱手提議著:
“大王,既然荊州時局已經倒向我方,我軍手握主動權,那亮以為,或許此番爭端無須兵戎相見了。”
“嗯?軍師此話何意?”
聞言,劉備明顯神情有些不睦,回應道:
“孫權數次背盟襲我荊州,若不發兵教訓一番,豈不是令江東諸將愈發小覷我方乎?”
說罷,他沉吟半響,言語間頓了頓又才繼續說道:
“孤知曉軍師之意,你與前兩載逝去的魯子敬都一力維係著孫劉聯盟的穩定,不願兩家兵戎相見。”
“可就目前看來,軍師覺得兩家可還有重修於好的可能性乎?”
“有!”
誰料話音剛落,諸葛亮頗為擲地有聲的回答令他一時都有所驚愣。
“軍師,此話怎說?”
沉吟片刻,劉備沉聲相問道。
聞言,諸葛亮神情嚴肅的手執羽扇說道:
“依亮思之,此番孫權欲圖趁關將軍舉主力北伐之機縱兵奪取荊州後方,可現在敵軍偷襲的陰謀已被我方戳破。”
“且戰局反是有利於我方,僵持不下。”
“若兩家繼續戰下去,損耗彼此實力,得利的隻會是北方曹氏。”
“這一點我們知曉,想來孫權也心知肚明。”
“若不出亮所料,或許孫權此刻心下隱隱已有講和的心思了。”
這番洋洋灑灑的話語道落,諸葛亮身姿挺拔,眼眸好似深邃如夜空,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的奧秘。
從側黃權聞訊,迅速拱手附和著:“大王,臣以為軍師所言甚是!”
“時至如今,我方還不宜跟江東於大江之上全麵開戰。”
“大敵曹操尚且雄據北方,實力未損呢。”
耳聞著黃權附和著諸葛亮重修於好的主張,劉備神色頗為凝重的側目看向一側靜默不語的法正,問道:
“孝直,以你之見呢?”
此言剛落,法正稍稍抬首就似是注意到了王上麵上所浮現的些許不甘心,他頓時心知肚明這是咽不下吳人偷襲的這口氣。
稍作思索,他便笑著拱手回應道:“按大局計,軍師所說極有道理,與江東持續僵持於大江之上相峙並非好事。”
隨即言語間頓了頓,又臉色變幻,話鋒一轉語氣鄭重的說道:
“但是江東背盟,我軍又豈能就此算了?”
“若不給吳人一點利害,怕是日後荊襄之地都不得安寧了。”
這話一出,法正神情肅然。
劉備似是聽出了其意,麵上一笑,回應著:
“孝直是同意孤攜眾順流東下彙合荊州軍團進攻吳兵了?”
說罷,一側的諸葛亮與黃權目光都不由深深的凝視著法正,眼眸中透著凝重之色。
“非也!”
誰料法正聞訊麵容浮笑搖搖頭否決,隨後眼中好似閃過一絲狡黠的目光,沉聲道:
“正前番議事時曾言,此番關將軍發起的襄樊戰場水淹七軍,威震中原,令曹氏中原腹地響應者數不勝數,又兼關隴之地被耗空了底蘊,短期之間難以威脅漢中郡。”
“數載前,大王就欲攜部教訓一番來襲的吳人,可卻因曹操進兵漢中而陷入被動隻能請和回師。”
“此番何不趁此良機,大乾一場,徹底震懾江東諸眾呢?”
一席反問,法正言語越說也愈發輕鬆。
漢中王劉備也似是漸漸明白了這位謀主的思維,試探性的問道:“孝直可否是讓孤以戰促和乎?”
“對,大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