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
將經過大明本土化改造後的普魯士軍事教育培養製度,原原本本抄錄到了紙上。
季秋檢查幾遍,確定沒有錯漏之處,這才心滿意足的點了點頭,再一轉眼,便對上了劉伯溫百無聊賴的目光。
“咳咳,老師!”
“俺寫完了。”
“隻要交給乾爹,所有勳貴就都要欠老師一個人情了。”
這次讓劉伯溫背了這麼多口黑鍋,季秋的心裡也是很過意不去的,趕緊套了幾聲近乎。
聽見動靜,劉伯溫僵硬的調轉視線,仿佛才想起還有季秋在場。
“哦...是文和啊...”
“老夫居然還沒死啊?”
季秋小臉一紅,恬不知恥的奉承道。
“老師這是哪裡話!”
“您得跟彭祖一樣,活他個七百多歲!”
用鄙視的目光打量了季秋好一會,劉伯溫這才拿起桌上的紙張,查看起來。
片刻後,劉伯溫看似神色如常,心中卻是暗暗震驚於這套製度的先進性。
說句實在話,季秋挑在這個時段,便將這套製度拿起來,著實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冷兵器時代的兵種就那麼幾個,很難將多兵種協同作戰玩出花來。
至於火銃,目前更多的是充當城防武器的角色,野戰中極難發揮作用,還取代不了弓箭手的戰略戰術地位。
畢竟隻要一下雨,這玩意就隻能當棍子掄人。
光衝這一點,大明軍中很多人就對火器的可靠性頗為懷疑。
也就隻有等到熱武器成建製的被運用到戰爭,尤其是坦克誕生以後,大量的兵種不斷興起,這套製度才能發揮出最大威力。
原因很簡單。
冷兵器時代,基層軍官的素質不太重要,能否取得勝利,主要還是看戰前主帥的一係列準備,以及麾下部隊的訓練程度和裝備精良程度。
可以說,冷兵器時代的很多戰役,都存在有“戰前定勝負”的因素,不太依賴戰時的臨場發揮。
但等到作戰範圍和作戰距離,由於熱武器的誕生被大範圍延展後。
能夠親臨戰場的一線基層軍官,就成了左右戰爭勝利重要因素。
季秋的這套製度,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能夠給大明培養出數量眾多,並且具備一定作戰經驗的軍官。
然後再在戰與火的淬煉中,篩選出真正的帥才。
更是由於教官的人選,都是從沙場上退下來的年邁宿將眾,選拔而出。
季秋不必擔心教導下去的內容,與當今戰場的情況脫軌,能夠做到與時俱進。
也正是因此,一旦有了什麼先進的軍事發現和軍事理念,很快就能夠傳播到大明的所有軍隊中。
這便是季秋為了將來的大航海時代,或者說海外殖民時代,所做的第一步準備。
大明為什麼會錯過大航海時代?
這個事攤開講,能水上幾十篇論文。
可說白了,真正的原因就一句話。
大明缺乏海外殖民的原始動力。
大明實在是太富饒了。
在西域人的眼中,大明是一位帶著絲綢手套,雍容華貴的女王,對世上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大明,這兩個字,便是先進與繁榮的象征。
甚至周遭的小國,很多都是抱著“能當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的態度,爭相歸附。
在這種情況下,大明的利益團體怎麼會願意探索海外!
論文明和先進程度,大明天下第一,同時期的西方國家隻配給大明提鞋。
論財富,大明皇家不稀罕用的劣等瓷器,放到西方便是被人哄搶的珍品,能夠換回數之不儘的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