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控製蒙古草原的重要一環,以遼東鉗製蒙古左翼,是我大明朝防邊的重大國策,而且按照我們的設計,朝廷不久之後就會遷都北京,遼東就還有拱衛北京的戰略意義,朝鮮朝貢也必走遼東,所以無論從軍事、邊防、外交上來看,遼東都是邊疆重鎮。”
在場三人,一位千古一帝,一位妖孽智者,二人當然明白遼東對大明的重要性,所以李弘壁的說法他們也很容易認可接受。
朱棣滿臉戲謔地看著李弘壁,示意他接著說下去。
“洪武年間,朝廷在遼東的軍政活動的核心目標為恢複元朝原有疆域,並建立行之有效的防禦製度,發揮“京師左臂,西拱神州,北連胡寇,東鄰朝鮮”的邊鎮作用。”
李弘壁起身來到堪輿圖麵前,圈出了遼東這個位置。
“朝廷首先在遼東軍事要衝設置衛所等防禦重心,再修複通往四處的驛站體係,同時設兵屯守將其連成一片,這些鎮、衛、所、堡、驛站、墩台等軍事堡壘具備戍守邊防、交通運輸、信息傳遞等功能,構建起遼東防禦網絡。”
“太祖高皇帝在此設置定遼都衛,任命馬雲、葉旺為都指揮使,令其“總轄遼東諸衛軍馬,修築城池,以鎮邊疆”,我軍首先進駐遼河平原東部,設置遼東都司及主要衛所,修築城池,逐漸清除故元勢力,金、複、海、蓋、遼陽、沈陽等處衛城修繕一新,軍民各安其職。”
“後納哈出接受了大明招降,朝廷陸續增設開原、鐵嶺、義州、錦州、廣寧等衛城,隨即金山戰役結束以後,朝廷致力於收複東北地區元朝舊疆,並通過增置衛所的方式將防線向西、東、北三方進行延伸,基本完成了衛城的修建,洪武後期至永樂年間,朝廷在通往衛城等經濟、軍事重鎮的交通要路上興建驛站、遞鋪、運所等屯堡,遼東防禦體係日臻完備,定遼都司也改為遼東都司。”
這一刻,李弘壁卓越的軍事戰略眼光,在朱棣和姚廣孝麵前體現得淋漓儘致。
甚至為了培養太子太孫,朱棣不知何時還命人把他們給叫來了,坐在小板凳上麵老老實實地聽課。
“朝廷在遼東都司衛所體係之上設置藩王鎮守要衝、夯實關外咽喉之地、沿邊新占之所,這些藩王的基本配置為:軍事重鎮建有宮室府院,統率三個衛治及專有軍隊。”
“但開原之韓王、沈陽之沈王、廣寧之遼王三位藩王影響有限,加上前不久的宗藩改革他們均退出遼東軍政體係,由於遼東地區仍未安定,人力資源有限,所以遼王等屯衛配置皆未成型,這點就不多提了。”
不知何時,前來“聽課”的人越來越多。
朱能、梅殷等武勳,蹇義夏原吉等重臣,不知何時也來了。
“但是,大明想要經略遼東,關鍵問題始終在於一點,如何安撫遼東境內的外邦蠻夷,遼東素來就是苦寒之地,所以漢人比例太少,充斥著大量的蒙古人、女真人、高麗人等外邦蠻夷,這其中又以女真人為最!”
“洪武年間朝廷對內附蒙古、高麗、女真等土著居民采取“不易其處”、“使之各安生業”的政策,具體來說,朝廷對於主動歸附的少數民族部眾給賜物資,遣還原地居住,即賜以冠帶,據其“原處何職”進行差遣。”
“當時朝廷收複遼東時製定了以納降為主輔以軍事打擊的方針,所以遼東都司可因地製宜,靈活安排歸附的元朝將卒和少數民族部眾,比如將官根據遼東都司衛所職位和個人經曆仍以留用,軍卒編入衛所,分遣各地給田屯種,這些土著居民與明軍士卒在相同的體製內生產生活,但土著居民多延留原俗。”
“但因為明初遼東戰亂,民眾居無定所,農事儘廢,駐軍糧餉匱乏,再加上以前中原政權雖在遼東設治,但更長的時間裡“諸夷更相割據,各施其”,漢文化影響較弱,所以現在這遼東實際上尚且還未被我大明徹底掌控!”
“太祖高皇帝的政治構想是直接經營,即通過征招等方式設置衛所、移民屯田,繼續向西北、東北推進,而時移世易,此刻戰亂已平,“招徠遠人”的優待政策應該製度化,下一步我們當設立羈縻衛所,因俗而治。”
羈縻製度,這是中原朝廷對待四方蠻夷經常使用的招撫製度。
在場眾人可能除了小皇孫外,都對羈縻製度很是熟悉。
這算不得什麼高明的製度,李弘壁的目標明顯也不僅僅如此。
那麼他還能在這羈縻製度上麵,玩出什麼新花樣來呢?
「今日第二更,兄弟們多多投票支持,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