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靖康變君臣幾多難 第四十六章 遼國興衰史(1 / 2)

嶽飛在湯陰縣每日操練軍士,積累治軍經驗暫時不提,而朝廷之中卻發生了一場大事。

宣和二年,徽宗皇帝遣使趙良嗣以賣馬名義再次使金,締結聯金攻遼的盟約,由於在當時聯金之策表麵上仍是機密,因此宋朝沒有使用國書,而是徽宗禦筆親書道:“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複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原本徽宗皇帝打算收回的是燕雲十六州的故地,但因其畏畏縮縮,隻提燕京所管州城,自縛手腳,也為後來金軍反悔留下了借口。

說起這次盟約便不得不提遼國,這大遼原本是北方契丹族所建,最早成名於東西晉南北朝時期,其族人逐水草而居,是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後勢力逐漸壯大,便不斷南侵,為中原百姓帶來了數不清的創傷。

但在南北朝及唐代,契丹族一直被中原各族壓製,難以反抗,直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出現。此人文武雙全,利用唐王朝末期群雄並起,中原內部征戰不休時,一統部落聯盟,成為了契丹諸部的可汗。最終受群臣上尊號為大聖大明天皇帝,即史稱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一生都有南征的願望,但在東征渤海國回師途中因病去世。

之後數代皇帝繼承了遼太祖的遺願,數次侵擾中原,借著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各國割據,不斷發展,成為北方舉足輕重的一股勢力。但隨著國力日強,遼國內部也出現了大規模的腐敗、叛亂現象,使得遼國一度險些分崩離析。

到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誌。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製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複蘇。

不斷強盛的後周令遼國感覺到了威脅,因此聯合南唐、北漢共抗後周。但後周不為所動,由柴榮親自領兵發動北伐,遼國眾將望風而降,一度讓當時的皇帝遼穆宗有意放棄燕雲十六州。可惜在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時因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歸後周領有,而遼軍加強防禦,不敢南下。

在穆宗被殺後,遼景宗繼位,此人也是遼國一代雄主,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僅援北漢。而此時的北宋正在南征北戰,無暇他顧,也給了遼國發展的時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