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名宗室子弟經過一番審查之後,最終隻得二人,一名趙伯浩,一名趙伯琮。隨後趙令疇便將二人帶到高宗皇帝麵前任其定奪。高宗仔細觀看二人模樣,隻見趙伯浩而帶憨厚之色,小臉微胖,頗有喜慶之感,心歡喜之。再反觀趙伯琮,雖然年幼,但身形削瘦,雖然站立之時一絲不苟,卻是仍顯單薄。
於是高宗皇帝便屬意於趙伯浩,隨後喚來趙令疇,命他封三百兩銀子,送趙伯琮返回嘉興。話剛說完,高宗皇帝又覺得不妥,於是又要觀看,便命二人叉手並立,想要細細觀察一番。
但就在此時,宮中所養的一隻禦貓自二人腳下緩緩行過,趙伯琮麵色未變,依然肅立不動。但趙伯浩似乎並不喜貓,又兼幼童心性,便飛起一腳,正中貓腹。宮中禦貓幾時受過這般驚嚇,於是尖叫一聲,逃到高宗皇帝身後藏了起來。
高宗皇帝見狀,皺著眉頭說:“此貓偶爾而過,何為遽踢之?輕易如此,安能任重耶?”於是最終決定去趙伯浩而留趙伯琮,並將他育於宮中。
趙伯琮中選後,高宗皇帝便帶他入後宮,麵見各位妃嬪,擇一負責撫養趙伯琮。其時張婕妤、吳才人和元懿太子之母潘賢妃三人正環坐聊天,見高宗皇帝攜趙伯琮進來,各自神態不一。
其中潘賢妃因喪子不久,見到趙伯琮,不禁觸景傷情,於是掉過頭去,麵帶慘然。而張婕妤則是膝下無子,見趙伯琮乖巧有禮,於是便笑著向其招手。趙伯琮雖然在家中教養極嚴,便畢竟還是幼童心性,如今離家日久,思念父母,見張婕妤向其招手,隱隱間仿佛看到母親一般,心中有感,便撲入其懷中。高宗皇帝見狀微微一笑,於是便令張婕妤負責撫養趙伯琮。隨後又將趙伯琮更名為趙瑗。
史中所記,趙瑗讀書極為勤勉,曾於壁上題杜甫詩句“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以此自勉。
成年之後其“進止皆在常度”“騎射翰墨皆絕人”,聲譽日隆,加上為人性格溫和,心胸開闊,左右之人“未嘗見喜慍之色”。他平日恭敬持重,處事謹慎,至“騎乘未嘗妄視”,生活儉樸,“每以經史自適”,戒絕聲色玩好,在朝堂之中極有名聲。但即便如此卻是一直無皇子之名分,更未被立為儲君。原因有三:其一是高宗皇帝依舊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重振雄風,再得嫡子;其二是奸臣秦檜與趙瑗素有間隙,亦從中百般阻撓;其三則是高宗生母韋太後自歸朝之後便對此事態度暖味,並無決斷。再加上吳皇後此時也撫養了另一個太祖後裔趙伯玖(後更名趙璩),於是更使得高宗皇帝猶豫不決。
直至秦檜死後,君臣要求立儲的呼聲再度高漲,為了考校二人,高宗便寫了《蘭亭集序》二本,分賜趙瑗與趙璩,命其各臨五百本,趙瑗足足寫了七百本,而趙璩則是一本未寫。隨後,高宗皇帝又賜二人宮女各十人,數日之後高宗皇帝將宮女召回詢問。眾宮女皆說趙瑗對眾人禮待有加,而趙璩則無不調戲。
經此二事,高宗皇帝心中有了決斷。最終在韋太後死後,正式宣布以趙瑗為皇子,與此同時,將其趙瑗之名改為趙瑋。
而在高宗皇帝在位晚年間,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雖然最終成功擊退金軍,但高宗皇帝再也無法忍受在龍椅上麵對金人的痛苦,於是在戰事結束之後,先將趙瑋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昚,賜字元永。隨後又於同年禪位於趙昚。
至此,南宋中興之主宋孝宗趙昚方才正式登上曆史舞台。《宋史》中對孝宗皇帝亦有極高評價,曰: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儘宮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間父子怡愉,同享高壽,亦無有及之者。終喪三年,又能卻群臣之請而力行之。宋之廟號,若仁宗之為“仁”,孝宗之為“孝”,其無愧焉,其無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