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驅伊洛英雄顯身手 第四百零七章 乞兵卻無果(1 / 2)

雖然自己已經是努力勸說張浚,但眼看著淮西兵變依舊發生,這令嶽飛心中不禁蒙上一層陰影,莫非曆史果然不可更改麼?這是最近嶽飛心中一直都有的疑慮。但若說曆史不可更改,本應早就病逝的宗澤如今還在家中安度晚年,本應血戰而死的陳淬如今還在自己軍中訓練大軍。可若是曆史可以更改,但每一件足以改變大局的事件無論自己如何阻止,都在按照既定的軌跡一件件發生。而看著這些事件發生卻是束手無策,這令嶽飛心中極為難受。

一番思索後,嶽飛還是將這個根本就想不到答案的問題暫時放下,思索下一步的安排。如今淮西兵奕後,整個防區再無大軍,若是此時偽齊借機南下,則兩淮百姓必受其禍。若是求得聖旨,使嶽家軍進屯淮西,則可將荊襄之地與淮西連成一片,到時一旦北伐,亦可兩頭聯動,不失為一步進可攻,退可守的好棋。

想到這裡,嶽飛立即提筆寫道:“臣伏睹陛下移蹕建康,將遂恢圖之計,近忽傳淮西軍馬潰叛,酈瓊等迫脅軍民而去,然事出倉卒,實非士眾本心,亦聞半道逃歸人數不少,於國計未有所損,不足上軫淵衷。臣度今日事勢,彼必未能便有舉動,襄陽上流,即目亦無敵騎侵犯,唯是淮甸迫近行在,臣願提全軍進屯。萬一強敵窺伺,臣當竭力奮擊,期於破滅,仍乞彆遣軍馬,措置襄陽一帶,伏乞睿斷,詳酌施行。”

但嶽飛這封言辭懇切的良策卻被早已嚇破了膽的高宗皇帝否決,其很快回書道:“卿盛秋之際,提兵按邊,風霜已寒,征馭良苦,如是彆有事宜,可密奏來。朝廷以淮西軍叛之後,每加過慮,長江上流一帶,緩急之際,全藉卿軍照管,可更戒飭所留軍馬,訓練整齊,常若寇至,蘄陽江州兩處水軍,亦宜遣發,以防意外,如卿體國,豈待多言。”

接到朝廷回書,嶽飛不由輕歎一聲,苦笑著對一旁的張憲說道:“聖上有疑我之意也。”

張憲聽後說道:“聖上因淮西之變而遍疑諸軍,不獨指恩師也,待得日久,自知恩師之心。”嶽飛聞言苦笑不語。

淮西兵變之事,在朝中引是一片震動,自然需要人站出來承擔責任,而張浚無疑便是第一人選,於是張浚在淮西之變後一個月引咎辭相。而推動淮西兵變的幕後黑手秦檜則因為一直深藏,卻並未收到絲毫牽連。

張浚罷相,而在誰來接替他的事情上,高宗皇帝又有了疑慮,於是在張浚離開之時,關於其繼任者的事情特地問道:“秦檜何如?”

張浚想到與秦檜交往之事,心甚悔之,於是便答道:“近與共事,始知其暗。”

高宗皇帝隨後又問道:“則何人可矣?”

張浚又答道:“非趙鼎不可。”

於是被任萬壽觀使兼侍讀的趙鼎再一次受高宗皇帝詔命,往建康府入對,當問到其對淮西之事看法時,趙鼎說道:“方得報時,臣在遠不得效所見,少補萬分,今固無及。然臣愚慮,不在淮西。恐諸將竊議,謂因罷劉光世不當,遂有斯變。自此驕縱,益難號令,朝廷不可自沮,為人所窺。”高宗皇帝聞言,深以為然,次日便再度起用趙鼎,任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恢複了其左相之職。

隨後在朝堂之上,高宗皇帝再度說道:“淮西之報初至,執政奏事皆失措,惟朕不為動。”

趙鼎說道:“今見諸將,尤須靜以待之,不然益增其驕蹇之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