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共和國建立後,便對教育界進行了統一。
劉韜點點頭道:“是的,國家正在進行改革開放,教育方麵也在進行改革。鵬城的南方科技大學由香江的霍英東先生捐贈建立,施行的是‘校董治校’。重建‘西南聯大’,國家也給予巨大支持,將‘西南聯大’作為高等教育的改革試點單位,用於探索高等教育方麵的改革。”
“教育是國家大事,不適合大麵積鋪開,免得引起教育方麵的混亂,影響國家發展,而選擇‘西南聯大’作為改革試點單位,那麼就隻是一個點,可以讓大家看清楚,有問題也不會影響全國。”劉韜介紹著,“當然,楊教授你在歐美經常走動,應該也知道,德國的‘教授治校’因為體製嚴格,在今天也出現了明顯的弊端,甚至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階段,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照搬。”
在德國,教授作為‘學術人物’的代表,其地位之高自然無需贅言。德國大學的教授普遍是終身製,直到這位教授退休了,才由其他教授繼任。
不僅如此,這些教授可以享受優厚的待遇,享受很高的社會地位,處於德國高等教育體製的頂端,甚至享有“終身製國家公務員”的地位,高校不得隨意解聘教授。教授組成高校的評議會、理事會或學術評議會,行使學校的決策權,包括學校校長的選拔都是由教授組成的這些機構來執行。
作為德國高校教學、科研的核心力量,教授的主要職責既組織教學,也包括科研活動。教授通常是德國某一學科領域唯一的講座持有者,統領整個院係的研究方向,負責籌集經費、指導博士生甚至還需要承擔聘用教學和科研人員的職責。至於大學教學、科研體係中的其他人包括講師、助教、學生、非科研人員等都必須接受教授的領導,協同完成學校各項工作。
德國這種‘教授治校’製度優點很明顯,但是也造成了很明顯的弊端。
比如,對於教授本身,由於享有‘終身製’的優勢,部分教授在享受這至高榮譽的同時,也由於缺少壓力而產生懈怠心理。雖然大部分教授都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頭銜,但在缺乏考核和淘汰機製的情況下,還是有一些教授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
比如對於其他教師而言,由於教授席位數量有限,很多有才能的青年科學家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對德國的大學中,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往往會受製於教授,能夠真正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時間很晚,熬到教授一職,往往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的感覺,這種製度很不利於青年學者的發展。
對於學生而言,由於大學中的教授數量很少,一般的學生很難有機會獲得教授的指導。相對於教授的數量,學生的數量很多,學生和教授數量比很高,學生能夠獲得和教授直接交流的機會不多,不利於學術生涯的發展。
楊振檸點點頭,他對於這些是接觸過的,自然知道‘教授治校’的優點和缺點。
“而且‘西南聯大’施行‘教授治校’,並不是說團組織、黨組織就不存在了,黨領導一切這一點不能動搖,團組織、黨組織是為了確保學校和黨、國家是一致的。”劉韜強調著,“‘西南聯大’成立後,由我兼任學校黨高官,除非是大事、有必要,不然的話我不會輕易乾涉學校的運行。”
重建‘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施行‘教授治校’,不意味著就完全照搬,該適當調整的要適當調整,該戴緊箍咒的戴緊箍咒,關鍵時刻可以扭轉乾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