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高洋的心思(2 / 2)

蘭陵風華 蒲覓山人 2964 字 3個月前

“依微臣之見,此事並無不可,昔者孔夫子曾言:‘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南陽將士,於逆境中能為國堅守重鎮,此等高義,自然值得敬佩,但,周禮素來講求等級森嚴,所以,可立陵園,無需太大,旁植數十鬆柏,中立石碑一,以頌其義舉,有何不可?”

“愛卿所言甚是,工部尚書何在?”

一個官員立即出列奏道:“臣工部侍郎張廣言,尚書大人隨常山王南下督造戰船,京中事務由小人暫代。”

“你讓工部安排此事,不得延誤!碑文撰寫之人,不知眾卿有無人選?”

“臣保舉東平王高孝瑜,其文文采優美,獨具特色,能擔此任。”一位平日裡崇拜高孝瑜文采的禦史出列奏道,但是,他的話讓高洋不是很高興。

“東平王時任陳留郡守,為人父母之官,如何便能擅離職守?眾卿不妨另舉他人。”其實北齊年輕一代文采最好的也就是慕容士肅和高孝瑜,慕容士肅如今還在出使未歸,高孝瑜本是最合適的人選,但經過上次這麼一出,高洋對高孝瑜的戒備是有增無減,自然不會給他這種能夠增加威望的事。

於是,朝臣們便把推薦人選放到了老一輩上,可是,這些老一輩人大都不讚成修建陵園,哪會同意來給烈士撰文?轉來轉去,最後寫碑文的事又落回了楊愔這裡,但楊愔現在是京中實質上的宰相,讓他一去,高洋手中的擔子就重了不少,最後,還是楊愔推薦道:“依臣之見,不如讓蘭陵王高長恭代筆,臣偶覽其文,亦有獨到之處,隻不過一直受其兄長壓抑,不得見傳,臣保舉。”

“準!”高洋順水推舟,又向高長恭遞去一個信號,向他示好。最後,朝會的議事重心就到了第三點爭論之上:如何製定南陽方向的軍事政策。為此,高洋特意請了幾位軍中的高級將領,有太尉段韶,遠在代郡的斛律光也獲邀回京。最終,綜合多方意見之後,高洋還是決定依照段韶的想法,將南陽作為重鎮主防禦,但作為一個跳板,在合適的時機作為進攻襄陽的橋頭堡,這樣可以向西魏保留一舉切斷漢水上下遊之間的聯係的威脅。

遠在南陽的高長恭接到高洋的旨意後,心中不免有些懷疑,高洋對他的要求全部同意下來,連選衛隊一事都沒有猶豫便答應,隻要不過百人即可聽任自己調用。從高洋的旨意看來,自己回京一事,還有很多變數,但這些暫時還不用顧慮,至少自己在南陽這邊的事情還得安排妥當才行。

慕容澤和諸葛奕已經啟程去了西魏,因此選拔衛隊一事,高長恭讓郗文星負責,選了一百名對他忠心耿耿的驍勇之士,由郗文星暫代侍衛隊隊長,在京中工部派人來測定地點,準備建陵園之時,高長恭也一筆揮就,寫了一篇題文:

大齊新立,南陽將士,曆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外敵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未九月十六日抵禦南門之缺口一役為甚。吾邊軍將士精銳,傷亡慘重,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報國之誌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禦數倍之敵十五日而城未破。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顧自齊國肇造,變亂紛乘,南陽一抔土,猶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