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聽完後,讚歎道:“這法子有些‘丁謂挖溝’的意思啊,前後呼應一舉數得,不錯,咱大孫果然是有想法的。”
所謂“丁謂挖溝”指的是北宋時期開封皇宮失火,將皇宮燒成廢墟,宋真宗命宰相丁渭主持修複皇宮的工程。
而丁渭首先把皇宮前的禦街開挖成一條大溝,取土燒磚、燒瓦,再把京城附近的沛水引進大溝內,使運送建築材料的船隻直抵宮前,竣工後又把廢棄的磚瓦和廢土填人溝內,然後修複原來的禦街,這一統籌施工安排可謂舉一舉而三得,所以算是華夏工程建設史上的典範。
朱雄英這套“拆遷安置房-改造環境-建立沿湖彆墅-發展商業區”的設想,可以說跟丁謂挖溝的原理是基本一樣的。
而這件事情,滿朝文武都吵過好幾輪了,因為各種齟齬和利益牽扯,也沒人拿出個靠譜的方案來,這個任務被朱元璋交給了朱雄英,沒幾日朱雄英就實地考察後交出了這套邏輯自洽而且不用朝廷出錢的整治方案,如何不讓朱元璋欣喜呢?
朱元璋愈發覺得,大孫不僅有種種神異,能力也是不俗,隻要多經過事情的鍛煉,日後一定能成為一代明君,引領大明走向盛世。
馬皇後亦是用欣賞的眼光看向朱雄英,自己家的大孫子怎麼看怎麼喜歡,而且要是沒有大孫,恐怕洪武十五年的那場大病,她根本就挺不過去,因此每每想到此事,馬皇後都覺得虧欠了朱雄英,這時候她自然想要幫朱雄英爭取一些利益。
故此,馬皇後主動開口說道:“大孫定是能做成這件事,讓朝野上下好好開開眼界的,不過大孫這麼好的才能,明年若是去就藩,怕是可惜了。”
——哎?
朱雄英微微一怔,明年他確實滿十八歲了,而且按照大明的規矩,哪怕他是太子的兒子,他作為親王也是得去就藩的,直到朱元璋禪位或者駕崩,朱雄英被冊立為皇太子,他才能回到京城。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根據宗法製度的繼承原則,也就是【禮有嫡子而無嫡孫】,所謂“周之道,有適子無適孫,適孫猶同庶孫之例,要適子死後乃立適孫”,意思就是有嫡子在就不立嫡孫,嫡孫和庶孫無異;如果嫡子亡故,嫡長孫才會被確立為嫡孫,成為祖父的繼承者。
換言之,皇太子和皇太孫是不能同時存在的,皇太子在就不能立皇太孫,皇位必須有且隻有一個第一順位繼承人。
從古至今在皇位繼承邏輯的上,都沒有皇太子和皇太孫同時出現的事情,這是一個悖論,普通百姓或許以為二者不是平級的,認為皇太子的繼承權大於皇太孫,但在現行製度下,二者其實是平級且互不相容的,也就是說如果真的出現二者同時存在,那麼一旦皇帝駕崩,二者的繼承權是相等的.當然,這種情況從來沒有出現過。
那麼打破規矩的個例情況有沒有?有。
朱雄英了解到的,華夏古代曆史上隻有兩例,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立太孫李重潤(李重照),明成祖朱棣立太孫朱瞻基,而後者在目前的洪武朝尚未發生,恐怕也不會發生了。
這兩個例能不能當常態?不能。
李治、朱棣在有皇太子的情況下立皇太孫的行為,明顯是違背宗法製繼承原則的,而之所以二者這麼做,都是因為在極其複雜的政治環境條件下,皇帝必須確保皇位傳承到自己的血脈手裡,屬於是不得已之舉而一旦有皇太子和皇太孫並立,那就說明,皇帝認為王朝存在著極大可能會被傾覆,兩個備份這是再明顯不過的政治信號。
而在目前洪武朝的和平時期,皇位完全能夠做到有序交接,如果釋放出這種信號,所帶來的政治影響是極為消極且負麵效果極大的,除了給朱標和朱雄英之間人為劃開一道不可彌合的裂痕以外,沒有任何好處。
因此不到萬不得已,朱元璋絕對不會選擇同時冊立皇太子和皇太孫,也正是基於這一點,馬皇後才會幫朱雄英討要明年就藩後的好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