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聖旨都需要下跪的,根據大明製度,誥命、敕命、敕諭、諭告、宣告,這幾樣是必須跪聽的,但宣策和敕令,也就是俗稱“手諭”和“口諭”,接這種聖旨,接旨人隻需躬身即可至於身邊的人,如果有功名在身則需要以扇作笏,擺出擋臉鞠躬的姿勢,無功名的人則需要垂首肅立,要是什麼都不懂庶民,就算不知道怎麼做失禮了也不會被追究責任,“禮不下庶人”就是這個意思。
朱雄英宣旨後,李文忠接過聖旨,仔細閱讀後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深知這項任務的艱巨性,但皇命難違,也隻能儘力而為。
“陛下還說什麼旁的事情了嗎?”
朱雄英搖搖頭,如實道:“那倒沒有。”
李文忠請朱雄英坐了下來,府中的仆人上了茶水喝了口茶後他抬頭看向朱雄英,問道:“好侄兒,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畢竟這件事情,是由朱雄英引起的,而且皇帝肯定不會無緣無故派朱雄英來宣旨,所以李文忠覺得,這裡麵一定有些深意。
朱雄英沉吟片刻,也沒敢信口開河,而是謹慎地說道:“叔叔,我認為建造堤壩還是頭等大事,但也不是說盲目去建。”
李文忠聽後點了點頭表示讚同:“侄兒說得有理那依你之見應該如何著手呢?”
這也是李文忠對朱雄英能力的小小測驗,朱雄英並不需要答得有多好,但最起碼要有個條理,若是他自己心中都沒譜,那李文忠就會覺得這事有些不靠譜弄這麼大架勢,恐怕有白折騰的風險。
“還是得對長江入海口的地理環境進行詳細的勘測,然後做好規劃,這個得看工部都水清吏司的安排,最好能跟地形結合起來因勢導之.而且還得跟當地百姓說清楚,既然是為了保護他們自己的田產,沒道理征召的民夫會不儘力。”
李文忠聽後點了點頭,這小子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說話有條不紊,雖然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計劃,但基本的思路都是正確的。
“對了叔叔,我這裡還有一份堤壩的構築圖,不一定完全對,但您可以參考一下,找擅長治河的工匠再看看改進一番。”
說著,朱雄英掏出了一張他手繪的草圖。
明代治理黃河的成功經驗很多,治理長江倒是少見,不過疏浚吳淞江等記錄也有一些,所以之前查到相關資料的時候,朱雄英就留意了一下具體的方法,如今一看果然能派上用場。
“束水衝沙法”這些治理黃河的法子就不說了,跟眼下的事情壓根不沾邊,但具體的堤壩構築法卻可以參考一二,畢竟是已經驗證過的成熟構築方法,有效治理了吳淞江和黃浦江,想來應對長江的洪災,也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