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宮殿後,呂氏開始著手準備晚上的禮物,她打算讓朱允炆從大本堂下了晚課後去坤寧宮給馬皇後請安,在一群孫子裡,馬皇後一直很喜歡朱允炆這個孝順的小孫子,有她的支持,朱允炆的地位自然會更加穩固。
事實上,呂氏深知與遠在地府的朱雄英相比,朱允炆的優勢在於,他是一個可親近的人,而她們母子也更能給朱標帶來溫暖和慰藉。
正因如此,呂氏才這麼篤定,朱標不會為了或許永遠也回不到身邊的朱雄英,而對跟他朝夕相處百依百順的她們母子二人怎麼樣。
而朱標回到自己的正殿書房中,一時間也是猶疑不定。
英兒所預測的未來,符合邏輯到幾乎渾然天成,但是否有些過於刻意了?
當時聽的時候,他其實心底裡朦朦朧朧地也有同樣的疑惑,但他更相信這是朱雄英在地府中得到的啟示。
朱標被呂氏這麼一問,其實當時就意識到,如果排除呂氏的恐懼心理,那這其中的確看起來也有些蹊蹺。
難道說,這一切真的是英兒在從中作梗?
可朱標卻始終不太願意相信,畢竟,在他印象裡的英兒,還是很聰明懂事的,不會耍這種伎倆。
所以,朱標還是認為,這些對於未來的預測,應該是沒問題的。
而且朱標對於這些未來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行一番整理後,發現也是能夠邏輯自洽的。
嗯,雖然經過信息的層層剝離,朱標接收到的信息已經是三手信息了,而且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基礎,但起碼他邏輯自洽了。
朱標認為,按照之前父皇的說法,是第三代皇帝“永樂帝”破壞了海禁這一祖製,進行了下西洋,取得了海量財富,再結合今天得到的信息,這樣說來,這個“永樂帝”應該就是朱允炆。
所以,朱標得出了一整個事件合乎邏輯的推測.在若乾年後,自己作為第二代皇帝駕崩,將皇位傳給了朱允炆,朱允炆年號“永樂”。
而由於自己的心慈手軟,對兄弟們過於嗬護,並沒有進行削藩,所以藩王,尤其是擁有大量兵權的八大塞王的勢力逐漸壯大,漸漸有了尾大不掉的趨勢,幾乎等同於過去的晚唐藩鎮。
這一點,朱標認為是很符合邏輯的,因為他這個人,確實在決心上,跟能夠改換天地的父皇比不了,很多事情,朱標都會選擇徐徐圖之,或者說,他本來性子裡就有幾分柔弱,是個平和之人。
而在登基後,朱允炆下了狠心開始削藩,在削了幾個藩王以後,眼見有的藩王被逼闔府自焚而死,燕王朱棣內心極度恐懼,於是起兵反抗,並聯合了與他關係密切的李景隆。
在未來已經繼承了曹國公之位的李景隆,估計這時候要麼帶兵駐防宣府、大同,要麼就是駐防遼東,與北平很接近,而李景隆與朱棣相約起事之後,因為雙方的兵力和將領差距,在明軍主力的步步緊逼下,朱棣與李景隆一方屢敗屢戰,最後,明軍兵臨北平城下,李景隆迫於巨大的壓力,開城投降,朱棣或是被俘或是自戮,這次藩王之亂就此平息。
但此次平亂,也耗空了國庫的錢財,於是,為了充實國庫,朱允炆下令擱置海禁祖製,通過下西洋活動,來獲取錢財。
朱標思量片刻,覺得真相應該就是如此,反而認為,朱允炆雖然心狠,但作為“永樂帝”的他,似乎乾的也不是那麼差?畢竟,大明封了這麼多藩王,雖然朱元璋最初的打算,是屏藩衛國,但藩王製度,如果從曆史上來看,確實沒起到過什麼穩定的正麵作用。
當然了,朱元璋也考慮過這一點,所以大明的藩王,都是隻有軍權和名義封地的王,而非漢晉時期財權、軍權、行政權、司法權一把抓的那種諸侯王。
饒是如此,朱標其實站在未來皇帝的角度,還是覺得,藩王製度或許兩三代人沒什麼問題,但時間久了,後代的藩王能力不行了,其實起不到屏藩衛國的作用,反而這些擁兵自重的王爺們會對皇權造成威脅。
所以,從長遠來看,削藩其實是大明未來必然要走的路,隻是看這第一刀,是誰砍下去,砍到誰的頭上而已。
而削藩,也肯定難以溫情脈脈。
藩王們很難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甘心淪為富家翁。
到時候,爆發藩王之亂,幾乎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
就在朱標沉思未來的事情的時候,天色已經漸漸地暗了下來,而他書房的門,這時被用力地推開。
“太子殿下,不好了,燕王在大本堂把允炆給堵住了!”
“你說什麼?”
朱標幾乎懷疑起了自己的耳朵。
這叫個什麼事?
老四今年都26歲了,是好幾個孩子的爹了,還能乾出來接孩子放學,順道在學校門口堵其他小朋友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