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山村一枝花19(1 / 2)

因為上班的地點離他們自己院子更近一點,向末與方逐溪大部分的時間就住在三進院那邊。並不會每天回園子裡。孩子們跟著長輩住,自己能上學了,沒什麼不放心的。他們也會儘量多的回園子裡多陪陪孩子,陪陪老人。

日常的工作是繁複又機械的重複。向末也沒有進行政部門,一樣是組建實驗室。做肥料、做飼料。這是她自己要求的,也是領導在看過她履曆之後同意的。

做研究,就是反複的實驗,反複的做,反複的驗證。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的過程。

想要從根本上促進一個行業的發展,那就不能作弊。不得一步一步的帶著所有的研究員一起把對的錯的都趟一遍。如果說有什麼能開一點掛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知道對的方向在哪裡。能少走一點彎路。

上班的時候,大部分時候都是很規律的。

除非是在試驗田裡記錄數錄的時候,可能會晚歸一會兒。或者是有重大實驗成果了,要開會,那就不知道要加班多久。

兩人的工作內容不一樣,但是規律差不多。方逐溪最開始試驗新機器的時候,也就是在京郊的田裡。後來才會為了適應各種地型會到外地去收集實驗數據。他也隻帶了前期,後麵有了經驗,這些細碎的具體工作,就不用他來做了。

向末也差不多。

工資待遇是專家級彆的,還有特殊津貼。第一年就出來的成果,實際上就是把在農場時用的飼料再改良一下。已經有小範圍的經驗,直接就能推廣的。畢竟農場那邊都用了十來年。

就這,領導還特意把向大哥叫到京城,詳細的尋問了化肥與飼料的實際效果,又派了不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去紅星農場和公社實地調研,回來之後,才決定上馬飼料廠和化肥廠的項目。

向大哥還因為這一次的京城之行,有了意外收益。被大領導接見過嘛,那身份就帶了幾會超然。正好趕上村鎮改革,原來的公社變成了鄉鎮。農場公社變成紅星鄉,向大哥被任命為鄉長。從生產隊長到鄉長,這一步是多少人一輩子都邁不過去的坎。他就這麼上去了。憑著什麼上去的,他心裡清楚著呢,上任之後,就開始在鄉裡推廣飼料和肥料。為了不受農場那兩個廠的限製,還在鄉裡成了了鄉鎮企業。農場的李場長已經調回省裡了,新來的場長是空降,跟向大哥不算熟。人家也不怕有竟爭對手,那兩個場,已經是農場的經濟支柱產業,訂貨的能擠破門,人家也不差周圍這點兒市場。

到這個時候,改革開放已經進行得熱火朝天,全國各地都開始加速跑了。各種公辦企業開始建設投產。要不是借著這個東西,部裡的兩個廠還不一定能那麼快的通過。從立項到通過,就一周的時間,所有手續都辦到,連土地都批下來,總共沒用上一個月。

因為向末是牽頭人也是具體的負責人,這兩個廠,就都歸了她管。但她並不是廠長,都有部裡派下去的廠長,她是上級直管。跟以前她做畜牧站長,管著下麵所有養殖場,其實形式也沒差多少。那兩個廠子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為了收集實驗數據,也都有下屬的廠子的。化肥廠當然就是耗地,實驗田。飼料場就是各種養殖廠唄。

都是向末熟悉的領域,不過是規模大一點,真沒什麼不順手的,適應一小段時間就好了。具體的工作有廠長呢,麻煩不到她頭上。她最主要的還是看著實驗實。再就是教學。是的,大學裡找來了,非讓她去學校兼職帶課,她才畢業沒兩年,就要回去教彆人了。

當老師,還真是挺新奇的體驗。好在是兼職,每周去上兩節課,發現了好苗子,重點培養一下就行。

最消耗時間的,反倒是沒完沒了的各種會。身上的職務越加越多,要開的會就越來越多,這事那事的,大會小會都想叫上她,專業內的還好點兒,有時候一些明明跟她的工作沒什麼關係的,也都來找,還不能全推掉,就很無奈。

方逐溪那邊也差不多。也兼了課。

他比向末還厲害,三個學校都有他的課。一周就要讓六節課。為了省時間,他還課全排在了周六一天。上午兩節,下午兩節,晚上兩節。一直上到晚上十點種,下課直接回家。

每一份教學的工作就掙一份工資。學校裡為了留住人,還都給分了福利房,雖然都是四十平左右的小單間吧,休息一下還是夠用的。他倆也沒那個發揚風格的覺悟。

向末回家還跟鬨鬨說呢,看看他想考哪個大學,校園裡爸媽都給他留著房,可以自己出來住單間。把孩子給刺激得不輕,信誓旦旦的說,要考到滬上去,離爸媽的控製區域遠遠的,他要自由。

嗬嗬了,向末一點也沒有想要告訴他,他想去的那地方,是他爺爺和太奶奶的母校。喧喧和忙忙跟老人在一起的時間長,改革開放以後,老爺子老太太跟過去的老關係又都恢複了來往,校友會什麼的也又開始運作了。倆熊孩子早都知道太爺爺太奶奶在哪裡讀過書。聽到他們大哥念叨,都捂著嘴偷笑,沒一個告密的。

瞿麥讀完研究生就出國繼續念書去了。唯一一個能救他的鐵瓷也不在家,傻小子被坑得死死的。

“向陽初中畢業了,向紅也要讓初中了。我聽大嫂說,向陽要去縣裡的寄宿高中上學。現在考大學這麼難,縣裡的教學質量還是跟京城有差距的。咱有能力讓孩子輕鬆點,為啥不用呢。我想讓爹娘帶著幾個孩子來京城上學,你覺得行嗎?”向末每周都至少給家裡打一個電話,問問老人的身體,家裡的情況,對孩子們的情況也都不陌生,就跟方逐溪商量著,把向家的幾個孩子都接來上學。

恢複高考之後,考大學是越來越受重視了。連農村裡,不是孩子實在學不好的,或是實在供不起的,都儘可能的讓孩子念書,指望著一個考出去了,拉巴一家子呢。

高考是越來越難,考生越來越多,大學是越來越不好考。

早在他們剛進京的時候,幾個孩子的戶口就都落到京城來了。都落在向老爹向老娘的戶口本上呢。

進京來上學,考試完全沒有問題的。

“我沒意見,後院的房子都空著呢,我找人再收拾一下就能住。我覺得老兩口不一定願意來,還有二嫂三嫂能舍得孩子嗎?”方逐溪提醒向末,不要想當然。

“院子收拾著也行,來了肯定也是暫住,爸媽和爺爺奶奶兩重長輩都在京城呢。爹娘肯定不樂意住咱家裡,尤其這房子還是方家的。我想著還是在學區的附近買上幾套房,放在孩子名下,將來孩子成家了,有一套學區房在手,也有個依仗。爸媽肯定也樂意住自家的房子。至於說來不來,這個問題不大,為了孫子們的前途,他們肯定能來。二哥三哥兩家……我再問問,看看他們想不想進京。把他們調過來,現在不也是一句話的事情嘛。”

不是向末愛兜攬事情,以前她可沒有這個習慣。實在是前十年,要是沒有向家的爹娘,沒有三個哥哥嫂子的幫襯,她跟方逐溪可能什麼都做不了。欠人家的,能不還嗎?這欠的還不債,是情份。要不是親的,人家也不是誠心實意的對她不是。

方逐溪理解向末的想法,所以他也是支持的。

“那咱倆分頭行動。你做說服工作。我去看房子。方家的生意不進京城,要不然,直接開兩個小區好不好,多賺錢的!那天我聽辦公室哪個老師說來著?現在房子漲到一千左右一平了,不過可以按揭買房了。我算了一下,買一百二十平左右的,按現在的利率,三十年的話,一個月也就一百多塊錢。咱把首付給付了,剩下的讓他們自己供也能供起。”學霸的腦了,算賬是最快的。

“那你要這麼說的話,我想起來以前看過的一個電視劇,跟孩子高考有關的。那裡麵有一家早年一次買子五套房子,自家住一套,用其它房子的租金就夠還房款了。我覺得這個辦法挺好的。咱可以學學。隻要拿首付就成了。咱那錢放在銀行裡,利息也就那樣兒,又不能生崽。”兩口子一個月工資加各種津貼獎金加起來兩千多塊了,在工人工資一百多塊錢的時候,絕對的高收入。他倆又都是部門的負責人,吃飯有食堂,沒什麼花銷。孩子不用他們管。沒有房租,水電費啥的就從來沒問過。掙的錢都在存折裡放著呢。還有方家給分的兩個鋪子的租金,都在最好的地段,租金一年一漲,越來越貴,還都搶著租。那錢也都在存折裡放著呢。除了裝修院子的時候花了些,真沒怎麼花。這還沒算上方家生意裡他們的股份分紅呢。都放著沒動過。跟孩子在滬上的商鋪一樣,都在存折裡給他們存著。

“行,你說了算。我順便看看,多買幾套。”方逐溪可聽話呢,這越往後,越物質。用不用錢不重要,手裡得有錢。

說好了,兩口子就分頭行動了。趁著放暑假,學校裡沒課,他倆的休息時間都多了點。方逐溪開始在各大中小學周邊遛,他倆都不是京城人士,從來都沒是過。對哪個學校是重點學校,真沒啥概念。得先把這個弄清楚了才成。孩子們來上學,也得問呢。

不隻是實地考查的遛,還找了方爸,讓他通過教育bu裡的老關係打聽了,哪個學校是重點。他自己孫子要上學,打聽起來也名正言順嘛。

都問好了,再看房子。如今到處都是工地,房子有得是,就看怎麼選了。

方逐溪弄這些。

向末就負責說服向老爹向老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