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樹立正確信仰,掃除牛鬼蛇神(1 / 2)

“草民見過知院。”

幾個農會的人大約四十來歲,畏畏縮縮過來。

農會的宗旨是互幫互助,因此選的人往往都是當地壯年有威望者。

而且入會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擁有大量田地的地主是不允許進入的,隻有二十畝土地以下的中農、貧農以及雇農參與。

剛開始趙駿是把農會當作鄉政府來看待,希望給予農會一定的治理能力,配合縣衙官府共同管理地方。

如此一來,縣衙通過農會治理基層,不再需要鄉賢和宗族,將大大削弱士紳權力。

但範仲淹卻強烈反對,認為如果基層出現一個這麼大權力的機構,很容易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農會的會長以權謀私,或者在鄉野欺上瞞下,稱王稱霸。

趙駿覺得有道理。

雖然他也明白,範仲淹這樣做是基於封建王朝的統治。

在鄉賢宗族製度的時代,鄉賢宗族往往站在朝廷那一邊,幫助朝廷管理和控製基層民眾。

而出現農會就不一樣了,農民組織力度加強的話,可能會讓原本一盤散沙的百姓力量做大,從而出現造反起義的情況。

這也是大宋連年多次起義朝廷被搞怕了。

不過範仲淹說的問題也不無道理,在一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農會如果成為基層權力機構的話,很容易讓他們的權力不斷膨脹。

特彆是古代百姓與縣衙的溝通較少,農會的控製力太強,很可能直接取代掉縣衙的作用,這就有點得不償失。

因此如今的農會基層權力不大,規模也一般,一個縣數萬到十餘萬百姓不等,根據鄉鎮劃分出數個農會,一個農會直接參與管理約數千至萬人左右。

他們沒有調查、執法、審問等權力,隻能配合縣衙做協助工作。

比如村莊與村莊之間有矛盾,或者生產資料分配、官府分發田地、官田的租賃、爭奪水源、村寨械鬥等等,由農會與官府進行統一協調。

這就意味著目前農會以輔助為主,趙駿突然召見,又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一時間心中有些惶恐,不明所以惴惴不安。

趙駿看到他們,並沒有生氣,畢竟這事跟他們沒什麼關係,和顏悅色地說道:“無需多禮,你們是本地農會的成員嗎?”

“是的,知院。”

為首漢子又拱拱手道:“草民是臨城乾言鄉農會會長,草民叫鄭勇,他們是農會幾個主事。”

“嗯,鄭勇,我來問你,你家有幾畝地。”

趙駿和藹問道。

“二十畝。”

“有池塘和桑田嗎?”

“有。”

鄭勇說道:“合計三十六畝,其中十八畝是租的朝廷官田。”

“哦?”

趙駿詫異道:“這麼說以前你們家也有十八畝地?”

鄭勇苦笑道:“父母走後俺與兄弟分家,大半都給了兄弟,草民家隻留了五畝,要去縣城做工才能養活,是前幾年周大官人拋售土地,趁著價低草民把積攢了二十年的積蓄拿出來,買了十三畝回來。”

宋代一畝地大概在後世0.974-0.865之間,有609平方的,也有591平方的,比漢代的一畝地多不少。

在漢代一家五口需要至少30畝地才能生存,也就是6畝養一個人。

但到了宋代大大減少。

農具、漚肥技術、水利設施、占城稻等生產資料的提升,帶動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宋代平均一畝半就能養活一個人。

所以一家五口有個8畝左右田地就能吃飽飯,如果有個20畝地,那就妥妥的中農階級。

“看來你的日子是越來越有盼頭了。”

趙駿笑道。

鄭勇也笑道:“都是現在官府在四處募人修渠修田,又征收富戶的田畝,然後低價賣給俺們,若非如此,俺們哪能買得起地?平日裡遇到災年,不賣地就算不錯了。”

趙駿扭過頭看了眼黃安文,見他擦了擦額頭的汗,便笑道:“這說明縣裡的工作還是做得很到位,沒有對朝廷的政令置若罔聞。”

黃安文忙道:“朝廷要求我們多開墾土地,多修建水渠,把開墾出來和購置的田畝低價賣給百姓,這是惠及百姓的事情,下官自然要全力以赴。”

“做得很好。”

趙駿滿意地點點頭。

慶曆新政下,全國大基建,就是從地主手裡搶人,同時修水渠、建農田,把田畝搞得多多的,把地主手裡的田地價格打下來。

擊敗遼國和西夏之後,軍費大幅度下降,加上外貿收入,可以說是朝廷每年要拿出數千萬貫補貼農業。

運氣不錯的是由於小冰河時期結束,最近幾年天下都沒有發生過波及太大的天災。

即便有旱災、洪澇,也都維持在小範圍內。

另外就是蟲災,慶曆年間記載的洪澇旱災比較少,唯獨蝗災很多。

慶曆四年餘靖等人就上書過,說天下蝗災頻繁,希望趙禎能重視天意,對於朝廷的人事和政策做出調整,儘快讓天災消失,百姓恢複平靜的生活。

麵對這種情況,趙駿下令地方一旦發現蝗災,就立即組織人手撲滅,並且散播謠言,說蝗蟲並不是上天的懲罰,而是上天的饋贈,因為吃蝗蟲可以滋陰補陽、延年益壽。

要知道古代從官方到民間對蝗蟲都頗為敬畏,認為這是老天爺的使者,因此彆說撲滅,就算是看著滿天蟲災吃自己的稻穀,也不敢有任何輕舉妄動。

但現在趙駿不僅打破這種傳統封建思想,還在這個思想上賦予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意義,加之又是官方散播的謠言,可信度自然增加。

一時間各地蝗蟲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災害減輕了許多。

幾種因素疊加之下,大宋各地的田畝數量大大增加,又有花生、紅薯、土豆作為補充,百姓對地主手裡的土地需求大幅度下降,地價自然也應聲而跌。

可以說朝廷算是半買半強迫地主把手裡的土地交出來,並且對從官府手裡買地的人進行限製,極大惠及了下層百姓。

雖然不乏有貪官汙吏,聯合地主將朝廷開墾的田地中飽私囊,但這樣的人下場一般.

所以可以說現在大宋的政策就是把大量土地從地主轉移到農民手裡,完成一次不需要王朝變革,就能夠解決土地兼並的變革。

正常情況下王朝想達成這一點難如登天。

但宋朝一是本身對地主非常嚴苛,不存在什麼舉人、進士免稅一說,就難以形成明清時期那種江南士紳集團。

二是通過擊敗西夏、遼國的大勝,加上推動商品經濟和外貿發展,地主階級的重要性就進一步下降。

簡單來說就是明清時期的地主是和官員綁定在一起,因而皇帝想要推動改革應該說難如登天。

而宋朝官員和地主隻是可能有利益糾葛,卻不是完全綁定在一起,失去了官方層麵的庇護,地主階級麵對國家機器,也不過是待宰的羔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