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慶曆十一年六月,公文以八百裡加急的速度抵達邊關。
同時大宋的戰爭機器再次啟動。
這次大宋用的不再是直接由汴梁把糧草運送到邊關的方式,而是采取層層遞進。
汴梁會雇傭百姓把糧草運到關中,永興軍路轉運司那邊則在當地雇傭人手,把存放在永興軍以及秦鳳路的存糧運至邊關。
大宋是一個非常注重豐年存糧,災年放糧的國家,每年收上來的糧食都作為新糧填入倉庫,舊糧則繼續存放。
如果倉庫滿了,會把三到五年的陳糧放在市麵上低價出售,用於做雞鴨豬牛的飼料,以此完成循環。
為此常平司使成為了一路與安撫使、轉運使、提刑官、監察禦史平級的高級大員。
這一點其實曆代王朝都有沿用,甚至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隻是大宋因占城稻而出現第一次糧食革命,生產力爆發性提升而做得相當好。
這使得宋朝雖為曆代起義次數最多的王朝。卻在規模和集中爆發次數上,都不如排名第二的清朝那麼大。
就在於即便地方上有災情,通過倉庫放糧,也能迅速解決。
不過陝西路的秦鳳路、永興軍路卻沒有多少糧食儲存,因為這裡本身就人少,又要時常供應給邊軍,因此存糧不是很多。
曆史上宋夏交戰,邊區和汴梁的糧價暴漲,就在於邊區的存糧用儘,需要大量從汴梁運到西北邊關。
如今的情況倒沒有那麼糟糕,滅夏戰爭很快,加上生產力再次提升,糧價低廉,在滅夏戰爭時期,朝廷就運送了大批糧草至西北存儲起來。
這次要進攻高昌,離得實在是太過遙遠,如果直接從汴梁運糧過去,顯然不是一個好辦法。
為此趙駿想到了一個妙計。
那就是由朝廷招募流民,為國家押運糧草送到關中,如果流民願意留在關中,就給予他們田地和生產資料,幫助他們開墾農田。
如此一來,即能解決汴梁這些年日益增長的人口,以及一些外來務工人員沒有工作而產生的治安問題。
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關中目前存在的地廣人稀,渺無人煙的尷尬情況。
當然。
這項政策肯定不能完全解決關中人少的窘境。
因為關中的問題是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導致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土地無法耕作、自然災害頻發等現狀。
需要改變的不是人少,是恢複生態。
但要想恢複生態,也需要人為的幫助,廣種樹木,多修繕河流之類。否則依靠自然變化,怕是得經年累月,曠日持久。
所以必要的遷徙還是要有。
很快到了八月份,大批糧食就運到了關中,送到了陝西兩路各縣倉庫存儲起來。
而各縣的倉庫存糧則由當地縣衙抽調民力,幫忙運送到邊境。
八月九日,已是中秋。
遼闊西北大戈壁上,一支龐大的隊伍正在徐徐前行,身後的人群或是騎駱駝,或是騎戰馬,排列出蜿蜒的長蛇。
狄青騎在馬背上,他的馬腹有一個筒子,裡麵裝著很多地圖,旁邊幾名隨從的馬腹則裝著大量的水壺,戈壁上水比錢重要。
“相公,前方就是玉門關,那裡目前就隻有沙洲指揮衛隊安置在那裡的一支小隊,出了玉門關後,就是西域了。”
曹賢惠單手搭涼棚,借著中午的烈陽,對照著周邊戈壁看後,最後指著西北方向道:“那邊應該有一條河流,是遠處天山餘脈戈壁裡流出來的河水。”
“嗯,傳令,去前麵的河邊休息,生火煮水,讓每一個士兵和輔兵把水壺打滿,哪怕是滿的,也給我喝乾淨再裝一壺。”
狄青下令道。
這裡已經是西域邊緣,可不是後世那個玉門市,而是敦煌市西北方向的古玉門關遺址一帶。
可以說出了玉門關,離他們最近的西州回鶻城池伊州,也就是後世新疆哈密市,都有三百多公裡的直線距離。
這就意味著他們將要渡過的是一片長達三四百公裡的無人荒漠戈壁,如果不能準確地找到水源,那麼對於大軍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命令下達之後,後方龐大的繼續前行,沒過多久遠遠地在戈壁灘上就看到了一條小河。
這條河與其說是河,不如說是小溪。
作為後世疏勒河的一條支流,這裡供應著玉門關基本生活用水,日久已經是秋季,水流量已經很小。
大軍陸續來到河邊汲水,僅僅過了半天功夫,人喝馬喂,下遊就差不多枯竭。
到傍晚時分,大軍總算是休整得差不多,入駐玉門關外。
此番狄青帶了整整十二萬人。
其中戰兵約有兩萬,其餘十萬人,都是征召的民夫和廂軍。
為此朝廷大出血。
漢武帝滅匈奴,出動大軍二十萬,而隨軍押運糧草的民夫和輔兵則有五十萬,總人數達到了七十萬,這才出塞滅匈奴。
唐太宗滅突厥,出動大軍十萬,隨軍的民夫達到三十萬,史料記載“運十耗八”,可見後勤壓力之大。
而且最重要的是劉徹和李世民是不給工資的,這叫服徭役,朝廷最多管你兩頓飯而已。
大宋則是除了管飯以外,還有補貼和工資,屬於雇傭性質。
因而這一趟可就不止是浪費糧食,國庫還得出一大筆錢,可以說光打這一仗,朝廷就得花數百萬貫,頗有些得不償失。
但也沒有辦法。
如果趙駿不急於滅高昌,完全可以再等個十幾年,等火車修到敦煌,滅高昌就是輕而易舉,完全不用消耗那麼大的國力。
可那樣的話,就會影響到其它布局。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考慮長遠利益,早點在西域推廣棉花,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以及國民禦寒能力提升的情況下,也隻能如此。
翌日,將士們出玉門關,推著輜重車輛,艱難地邁入了大荒漠戈壁,繞過天山餘脈,在諸多向導的帶領下,向著遠方而去。
大概過了十餘天,宋軍以每日五十裡的速度徐徐前行,穿過荒涼的沙漠,也走過成片的戈壁灘,即將抵達伊州。
不過他們的行蹤並沒有得到保密,那麼多軍隊出行,不可能做到輕鬆隱瞞敵人。
最重要的是他們走的是西域自古以來人們常走的道路,這條道路沿途一路有不少西域商人和遊牧牧民往來,隔著很遠的距離,很容易發現他們的行蹤。
所以幾乎是在宋軍還未抵達伊州之前,高昌王阿啟伏羅就已經得到了宋軍出行的消息,甚至偵察的士兵還摸清楚了宋軍的數量。
這確實很好摸清楚。
戈壁攤上一望無際,宋軍的軍服又特彆有辨識度,那鮮麗的大紅色生怕人們不知道這是成群結隊的宋軍。
除了兩萬左右穿著軍服的士兵以外,其餘人就都是各色普通服飾如百姓一樣的民夫輔兵。
因此有經驗的偵察兵一眼就能看出來,宋軍的真正兵力其實隻有兩萬。
“兩萬?”
高昌國內,皇宮當中,阿啟伏羅得知宋軍隻派了區區兩萬人馬來,大笑道:“宋人真是傲慢,居然想隻派兩萬人就來進攻我們。”
聽到宋軍來得不多,幾名大臣也鬆了一口氣,大臣胡咄葛說道:“國王陛下,這可能是宋軍的先頭部隊,他們在向我們釋放善意,或許我們可以派人與他們和談。”
“善意?釋放什麼善意?”
阿啟伏羅很是納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