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些年趙駿一直在積極提高女性地位,在報紙上多次寫文章批判封建禮教對女子的束縛,鼓勵女子獨立自主。
並且司法部製定法律。
如果有女子長期無故遭受家暴,希望離婚,當地官府應該積極提供幫助,把女子丈夫樹立為隻會欺負弱女子的恥辱典型,把女子樹立成獨立自主的自強女性。
若是女子家庭困難,不能謀生,官府則可以為她提供一些紡織、茶葉、酒水、皮革等輕工行業之類的崗位,幫助謀生。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趙駿除了在提高女性地位以外,還有強烈的政治意圖。
就是希望女性能夠得到解放,從封建禮教當中解脫出來,積極投身生產消費資料的輕工業建設當中。
正如後世偉人提出“女子能頂半邊天”一樣,如此不僅能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同時也能大大增加勞動力,提高生產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結果剛好在趙駿希望達到這種政治意圖的時候,遇到了蘇八娘的事情。
蘇洵現在可是有官身,連官員都如此,何況百姓?
所以程之才算是撞在了槍口上。
趙駿正要拿權貴立威,告誡天下家暴男,朝廷嚴懲這種行為。告訴天下被欺淩的女子,朝廷是你們堅強的後盾。
於是就隻能怪程家倒黴。
趙駿隨即讓蘇渙給蘇洵回信,勒令蘇八娘與程之才和離,並且以程之才家暴劣跡,終身禁止他參與科舉!
接著一聲令下,政製院發出手令送到了成都府路。
程家馬上被樹立成為典型,由成都府路轉運使和眉州當地官員受到趙駿直接指示推動,在報紙以及眉州當地大力宣傳。
並且趙駿在慶曆十一年路過成都府路的時候,還專門去了一趟眉州,當著那麼多官員和當地名門權貴的麵,拿程家當成反麵教材批評。
如此在最高級彆的力量碾壓下,即便程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也很快被社死,不得已搬離當地,消失在了眉州。
蘇八娘的事情總算是解決,隻是奈何經此一事,蘇八娘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在家休養。
女兒羸弱,蘇洵也就一直沒有走。
直到今年年初,蘇八娘的身體好了許多,這才離開家鄉,前往汴梁磨勘。
如此距離蘇洵丁憂離職,已經足足五年時間。
他那一年的進士同榜,混得比較好的像狀元王安石,跟著趙駿行走天下之後,調到了中央三級部門的審官院任知院。
直接因為兩年行走天下被鍍金,跳過了正五品和從四品,坐火箭一樣已經是正四品大員。
還有榜眼蘇頌,雖然沒有去地方為官,可一直在科學院研究科學。
早年先是因對蒸汽機的構造研究有功,升為正五品科學院博士,後來因協助趙禎完善了萬有引力定律,被升為從四品科學院司業,如今又是科學院物理學院副院長,同樣也是正四品。
而且由於科學院地位非常特殊,裡麵的科研人員深受朝廷重視。雖然看上去沒什麼權力,可問題在於科學院有兩個院長。
一個是專職院長賈憲,另外一個是名譽院長。
這個人叫做趙禎。
並且趙禎又經常召科學院的院士們去他的後苑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
所以出了科學院,即便隻是下屬學院的正四品副院長,那些正二品一級部門的尚書都不敢輕易得罪。
即便混得差一點的,哪怕是二甲當中名次靠後的,隻要不是貪贓枉法被抓,或者實在沒什麼治理才能,基本上都能乾個從五品知州當當。
唯獨他這個一甲第四名,現在級彆還隻是從五品,這次去汴梁也不知道會給個什麼職務。
蘇洵與家人隨著人流進入了城裡。
襄陽古城區麵積為2.4平方公裡,城牆高厚,自古以來都是以堅城著稱。
以前在經濟上它隻是一座普通的城市,經濟發展也僅僅隻是比其它陸路城市相對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因為長江和京杭大運河承擔了大宋70%以上的商業貿易,陸路貿易承載量太小,因此中大型貿易都會走運河,隻有小型貿易會走漢水到襄陽,再走陸路去汴梁。
然而工業時代的背景下,襄陽建起了火車,建起了鋼鐵廠、紡織廠、水泥廠、磚廠,吸引了周邊縣鄉大量人口流入,讓城池迅速得到發展。
護城河上建造起了鋼筋水泥橋梁,高樓大廈在城外紛紛拔地而起,西城外的檀溪碼頭船來船往,將大量工業原材料送到了城西工業區,然後轉變成鋼材、衣服、水泥。
蘇軾走在城中,城裡的建築物倒是沒太大變化,但他看到在人來人往的街道裡,有自行車穿梭,有報童在賣報,還有電線杆豎起來。
一家人才剛從北城進去沒多久,就有黃包車過來詢問。
蘇洵心疼妻女,就包了兩輛,妻女一輛,他和兩個兒子一輛。
兩輛黃包車向著西城方向而去。
他們今晚要在西城找個客棧休息一晚,明天繼續趕路。
蘇軾坐在車上,從北城入城後,大部分地方與普通城池無異,街頭巷尾攤販林立,招牌高高掛起,在風中搖曳,各種吆喝聲音不絕於耳。
等到了西城附近,樣子就變得不同起來。
由於當初建火車的時候,還沒法解決漢水那麼大的河流建橋的事宜,所以火車橋是從上遊河道建造,那裡有長壽島,河道最窄處隻有不到十米,橋墩可以在島上建造。
如此一來,火車站就隻能放在西城,並且城西也靠近鋼鐵產區,後世十堰、穀城、保康、房縣等地區擁有豐富的鐵礦,我國建國初期,二汽就選址於十堰。
因此整個襄陽城西就成為了大量工廠的彙聚點,城西內外也受到工廠的影響,各種五六層高的樓房紛紛建造,與城東的老城區形成極大的反差。
正是晌午,城裡工坊下工吃午飯的時候,一個襄陽鋼鐵廠在城裡的加工廠大門打開,成群結隊的工人出來。
他們穿著用麻布做的藍色短衫,下身是藍色長褲,有的連手套都沒有摘,身上臟兮兮的,卻個個笑逐顏開,行走在路上,全身上下洋溢著自信的光芒。
那廠房外麵的磚牆上,還寫著“工人是國家的基石!”
“叮鈴鈴!~”
附近紡織廠的大門也很快打開。
鈴聲清脆悅耳。
女工們銀鈴般的笑聲傳出。
她們穿著上麵布滿花朵的長袖,下麵同樣穿著長褲,頭發隻是簡單挽著。
從工廠出來之後,有的回家吃飯,有的走去了附近餐館。
紡織廠外麵的磚牆上同樣有標語,上麵寫著知院在報紙上多次寫的文章摘句“巾幗不讓須眉”“男女同工同酬”“婦女能頂半邊天”。
“來來來,讓一讓,讓一讓。”
“咱們今天去哪吃啊。”
“下午放工後老李,幫我去接一下孩子。”
“轟隆轟隆轟隆轟隆!~~”
“叮鈴鈴。”
各種工人之間的對話,自行車的鈴鐺聲,工廠蒸汽機傳來的轟鳴聲,還有遠處工人學校正飄蕩著的大宋龍旗,勾勒出了一副與城裡完全不同的世界。
蘇軾目光炯炯地看著他們,眼裡流露出了一絲光芒,他聽到有人在唱著“咱們工人有力量,嘿,咱們工人有力量!”
這個國家,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