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曆史獨一份(1 / 2)

“怎麼了?”

見無人回答,趙駿納悶道:“沒人知道嗎?”

場中還是無人應聲。

因為事關自己的利益,他們出言的話無疑是做階級的背叛者,何況這裡他們也沒資格去談論這些核心內容,所以一個個都識趣地閉嘴。

趙禎沉聲說道:“趙老師你說。”

“好吧,其實不是生產力下降,而是社會財富被少數人掠奪走了。”

趙駿聳聳肩說道:“兩漢時期土地兼並嚴重,莊園體係成為主流耕作方式,世家豪強瓜分了大量田土,普通自耕農的數量下降,導致稅收嚴重不足,加上邊境不穩,天災不斷,引發了內亂,國家覆滅。”

趙禎納悶道:“我看漢代的史書倒是少,而且也不是很了解裡麵的內情,所以我想問問趙老師,為什麼漢代會出現稅收嚴重不足的情況?”

“這個問題問得好。”

趙駿笑道:“就是因為世家門閥的隱戶、隱產、隱田成為了躲避朝廷賦稅的手段,朝廷收不上來稅,養不起軍隊,地方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隻能聚眾造反。”

“與這個情況相似的還有明朝以及清朝,清朝雍正時期通過改革短暫解決過這個問題,不過也就是短暫解決,後來全讓敗家子乾隆把政策取消了。”

“反倒是唐宋比較能收得上來稅,唐朝製定了較為完善的稅收製度,財政收入非常健康,所以安史之亂後也能勉強維持住整個局麵。”

“隻是節度使的問題已經尾大不掉,猶如分封製的藩王一樣,在各自領地裡有征兵權和稅收權,結果造成了五代十國。”

“宋初加強了中央集權,又在繼承唐朝稅收製度的情況下,進一步完善,農業稅和商業稅同樣能收得上來,在客觀上維護了宋朝的統治。”

宋代的財政收入一直是曆朝之冠,因此也被譽為最有錢的朝代。

可惜的是有錢不乾正事,也成為了最窩囊和憋屈的朝代之一,和晉朝清朝一起並稱三大恥辱王朝裡,也就是靠著有錢才能苟延殘喘,否則國祚不會長久。

晏殊沉思道:“所以稅收不上來,才造成了漢代綠林、赤眉、黃巾才聚眾起事?”

“嗯,這就是我說的爭奪社會財富總值,生產力就這麼點大,地主豪強階級瓜分了大量蛋糕,留給皇帝和百姓的那部分就變得很少,也就是所謂的二八定律,百分之二的人擁有百分之八十的財富,失地農民越多,政權就越不穩定。”

趙駿點點頭:“王莽想要改變這樣的情況,但操之過急,不僅沒有抑製土地兼並,還加劇了內耗,既得罪了地主豪強階級,又讓百姓生活更加艱難,在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下,綠林赤眉自然就紛紛起義。隻不過兩漢時期豪強地主階級還是太強大,所以農民起義軍並沒有奪取江山。”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趙禎追問。

“因為地主豪強階級依舊是社會財富的掌握者,這一點到隋唐都是,劉秀靠的是南陽豪強地主階級支持,袁紹袁術曹操等人都是豪門出身,李世民更是關隴集團的貴族代表。”

趙駿侃侃而談道:“這些人本身就掌握著大量的財富資源,可以通過擁有的資本征召兵馬,加入到爭奪天下的隊伍當中。包括唐朝時期的節度使,五代十國時期,都可以算作地方軍閥與豪強勢力在爭奪天下。所以從兩漢一直到宋代,掌權者都是世家門閥的代表,包括趙匡胤。”

趙匡胤並非平民出身,曆代皇帝裡,出身最卑微的有且隻有一個,那就是朱元璋。劉邦都好歹是個亭長,劉秀也勉強能頂個宗室的光環。其餘人大多都出身於世家權貴,像趙匡胤家族就是世代官宦,到趙匡胤他爹那一代,已是後周禁軍統領。

因此從西漢建立龐大的帝國開始,直到明朝之前,曆代正統王朝的掌權無一不是世家權貴。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以及財富比例遠多於農民起義軍,一旦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最先得利也最容易得利的就是這群人。

“既然是這樣的話,那宋朝就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果隻是稅收的話,唐朝稅收也能收得上來,但農民起義規模卻非常大。”

王曾問出了關鍵問題,也是大家想知道的問題。

這一點趙駿以前說過,有宋以來雖然農民起義頻繁,但並未動搖國家的根基,最大的一次方臘起義,也僅僅持續了一年的時間就被平定,所以每個人都很好奇。

趙駿笑道:“這就是宋朝比較奇葩和幸運的地方,宋朝並不抑製土地兼並,蛋糕在宋初就被瓜分得差不多,正常情況下這種王朝肯定是會爆發大規模起義。比如宋初的王小波起義,但王小波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動蕩。究其原因在於宋朝的生產力得到了提升,百姓勉強能有條活路。”

“你是說占城稻引發的農業革命?”

晏殊很快想起了趙駿之前說過的事情,占城稻這個東西早在真宗時期就引進,現在南方每年通過漕運運大量糧食到北方,就是因為占城稻已經在南方生根發芽,讓南方的稻米產量近乎翻倍。

趙駿說道:“是的,占城稻的出現讓宋朝人口急劇增加。生產力大幅度提升,蛋糕也變得更大,雖然有大量失地農民出現,但由於社會財富的總量增加,讓這些失地農民可以有更多的路子。比如去城市裡麵從事手工製造業、服務業、金屬冶煉業、建築業等等,不至於餓死。”

“並且這些產業得到發展之後,還能帶動原本過剩的糧食產出,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勞動就業率。可以說是老天爺在眷顧宋朝,要是沒有形成這次農業革命的話,後來的方臘起義,宋朝基本就得涼涼。”

“再加上從漢唐開始,中華大地就已經打通了前往西方的道路。等到宋代的時候,中亞乃至歐洲的商人都已經出現在了廣州、泉州、汴梁等地,通過對外貿易,出口絲綢、瓷器、茶葉、鐵器、漆器、紙張等產品,獲得大量財富。”

“史料記載,南宋時期,任泉州市舶司提舉的趙汝適在《諸番誌》中寫道,泉州港的海外貿易範圍東起菲律賓,西到非洲東安,北到日本、朝鮮,包括西太平洋與印度洋在內的五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年進出口貿易額已經達到了一億多貫,可謂是客商雲集,繁榮似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