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曆史獨一份(2 / 2)

“而且這還隻是泉州市舶司,其餘廣州、杭州、明州、密州都有市舶司,每年各國與宋朝來往經商的進出口貿易在三四億貫以上,南宋小朝廷能夠靠著半邊江山活著,賦稅比北宋時期隻多不少,全靠這些通商口岸以及那高達80%總財政收入的商稅。”

“所以在作用於生產關係上,通過生產力以及財富總量的提升,加上適當政策手段,趙家就能勉強維持自己君王的地位。除此之外,到了宋朝,世家門閥的力量已經很小,形成了“有貴人而無貴族”的格局,以此保證趙宋的江山穩定。”

“不過說到世家力量。”

趙駿話鋒一頓,然後笑道:“從客觀因素來講,老趙家還要感謝一個人。”

“感謝一個人?誰?”

趙禎納悶道,他怎麼不知道老趙家要感謝誰?

“黃巢!”

“黃巢?”

“是的。”

趙駿說道:“黃巢起義席卷了整個大唐,把世家門閥殺到手軟,加上科舉製度的建立,讓平民寒門階層崛起,這兩個都是主要客觀條件。如果沒有這兩個因素的話,很難達成大宋“有貴人而無貴族”的情況。”

“而主觀條件則是趙匡胤采取了三府兩司的政治體係,極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且雖然大部分官員都是門蔭入仕,可要想成為了最頂級的高層官員就必須科舉入仕。”

“就連呂夷簡這樣的大家族出身,都要考取進士才能擔任宰相,更彆說其他人,這樣門蔭官員的上位變得非常艱難,無法站上權力頂層為自己家族謀取利益,久而久之,曾經的世家門閥自然跟普通地方地主也就沒什麼區彆。”

“所以宋朝既沒有發生大規模底層起義,也沒有出現世家門閥力量取代皇權的現象,就在於通過生產力的提升,讓寒門平民子弟可以吃飽飯,還有科舉這個上升通道,減少了底層大規模起義。”

“又有黃巢起義以及科舉製度的雙重客觀因素疊加下,嚴重削弱了世家權貴的力量。這樣一來,世家沒有造反的資本,百姓沒有起義的土壤,政治就變得非常穩固。”

“同時即便是土地兼並嚴重的情況下,兩稅法以及完善的商業稅收製度也能讓宋朝有充足的財政收入,能夠通過花錢維持住軍隊的穩定性。”

“生產力提升、稅收保障以及世家門閥力量被削弱,三方麵結合在一起,共同構築了宋朝君主的統治。”

“可以說如果沒有遼、西夏、金、蒙等外敵,宋朝應該是曆代最穩固的朝代。但也可以說正是因為宋朝過於加強了內部管理,對武將、百姓、士大夫、門閥防備過盛,導致武德不充沛,才讓外敵有了可趁之機。”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封建社會製度下宋朝的統治基本已經達到了巔峰,卻也僅限於此。不管對內部怎麼嚴防死守,也隻是進行了自我閹割,外部力量一旦撞擊,就會如同雞蛋一樣脆弱不堪。”

“說到底還是宋朝君王過於愚蠢,屁股坐歪了沒有站在人民這一邊。孟子早就說過“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貴”。宋朝那些腦殘皇帝就不去想想,地主階級和士大夫階級沒有了皇帝無非換一個朝代繼續作威作福,皇帝沒有了那朝代就覆滅了還關他們什麼事呢?”

說到最後,趙駿的嗓子又乾了,喝了口水潤潤喉嚨。雖說不太喜歡宋史,但《中國古代史》是一門正課,研究的是各朝各代的政治體係以及國家發生的大事。

通過以史為鑒,深入研究從而找到問題的辦法,了解王朝興衰的原因。因此對於這些深刻的問題,他還是探究的比較明白。

而這些知識,也正是大宋君臣們所需要的東西。

古人缺的不是智慧,而是見識和認知。

甚至很多比較深刻的東西,古人都已經明白。

比如土地兼並和分封製度是王朝覆滅的根本,他們不是不知曉。

漢末師丹提出“限田限奴”,明初葉伯巨指出“分封會造成藩王奢侈,尾大不掉,浪費財政,威脅皇權”。

但就算是這樣,還是有很多王朝重蹈覆轍,既不抑製土地兼並,也沒有停止分封。

究其原因,是因為古人隻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而且身在局中,就總是想著彆人會那樣,朕不會那樣,像朱元璋,一口氣封那麼多藩王,還個個都有實權。

明朝硬氣歸硬氣,但也有不少禍根就是在朱元璋時期留下。

朱棣成功之後為了安撫各地藩王,被迫要花巨額資金養著他們。同時還給予了讀書人太大的優待,舉人和進士會免除大部分賦稅,造成了稅收困難。

正所謂“忠賢不死,大明不滅”“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雖然是後世網上整活,實際上情況肯定沒那麼簡單。

但魏忠賢死後,崇禎朝稅收每況日下,到最後連找自己的嶽父借錢都借不到也是事實。

還有通過福王一毛不拔,最終慘死。開封的周王舍得給守城士兵發響,李自成打了一年才靠著黃河泛濫拿下之類的例子來看,都證明了這些整活不是空穴來風,也證明了封建王朝稅能否收上來的重要性。

清朝基本上就是靠著雍正續了一命,不然也就是個元朝的國祚而已。唯獨倒是宋朝像個打不死的蟑螂一樣,在土地兼並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還能穩定住內部局勢,被外敵消滅。

隻能說宋朝確實幸運,有占城稻幫忙進行農業改革,有對外貿易維持了商業繁榮,能夠在完全不抑製土地兼並的情況下維持王朝,大宋也算是曆史獨一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