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死讀書,趙駿更看重的是實乾能力。
“嗯,這麼一想,由於胥吏被舉薦的資格掌握在縣令手裡,又有了地方上的收入,與地主惡霸勾結的可能性確實小了許多。”
範仲淹覺得趙駿給出的東西還挺像那麼回事。
“但也就是一時有用吧,這樣縣令就掌握了地方胥吏的上升通道,勢必造成縣令對這些人有極大的影響力,若是那些地主惡霸轉頭勾結地方縣令,那危害就更大了。”
趙駿搖搖頭道:“所以高級官員一般五年一任還是不能套在州縣的下級官吏身上,就以三年一任比較好。三年一般也能做出成績,且和地方牽扯沒那麼深,通過地稅和胥吏考核,希望大部分地方縣令把握住機會,鏟除地方毒瘤吧。”
“那監管呢?縣令本來就很容易被胥吏欺騙,如何能監管得到胥吏?”
範仲淹又反問。
“農會。”
“農會?”
“不錯。”
趙駿說道:“各縣應該組織清點每縣具體人口,鄉鎮分布情況,以村莊距離為界,允許村民組織農會。農會成員必須是隻有一戶擁有二十畝土地以下的中農、貧農以及雇農組成。”
“它的作用是什麼?”
“自然是幫助地方官府監管地方,間接達到監督的作用。”
“你這就扯淡了,先不說農會聽不聽地方官府的命令,萬一百姓拉幫結派,豈不是更容易出現起義的狀況?”
範仲淹表達了不滿。
古代社會權力不下放到基層,而是由地方鄉紳、地主、宗族管理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讓百姓自治,一旦天災年月,那麼多百姓聚眾抱團,很容易造成起義。
所以這個策略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然而趙駿也有理由的,他說道:“這是我根據實地考察出來的結果,我發現地方上百姓的積極性還是非常高,隻是受到的束縛太多,生產力提升不上來。”
“若是組建農會,農會直接對地方官府負責,可以看做是鄉政府,擁有一定權力,如果鄉裡出現什麼問題,農會應該積極參與管理,並且報告給官府,就非常有助於官府對基層的把控。”
“像爭奪水源、村寨械鬥,就能夠通過農會和官府進行協調。另外由官府與農會共同組織合作社,官府收購農民手中多餘的農具、牲畜、糧倉等,充當公共農具共用來釋放生產力。”
“農會組建後,農民互相幫扶,互相救助,這樣也能增加生產力,提高工作效率,我個人認為是一舉多得的辦法。如果你覺得有什麼問題的話,那就再商榷吧。”
其實這個辦法除了是趙駿自己考察地方農民百姓認為可以做的以外,還有這也是後世我軍在根據地的辦法,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但拿後世的辦法套在古代,有些可能用處比較大,但有些就不一定能實現,甚至可能起到反效果。
範仲淹還是搖頭說道:“你雖然下了基層調研,可你畢竟沒有長時間在古代農村生活過,有些太過於想當然。雖然你批判鄉紳、地主、宗族管理是封建糟粕,但至少在這個時代,有它存在的理由。”
“那你說說吧。”
趙駿並沒有反駁,因為確實如範仲淹所說,他調研歸調研,但並沒有在古代農村生活。
範仲淹解釋了一下情況。
很簡單。
古代農村其實是個比較封閉的社會,有它的一套基層運行邏輯。
也就是鄉紳、宗族和地主體係。
範仲淹認為,生產力沒有達到一定標準,就強行打破這套邏輯,讓官府試圖插手基層製度,最後造成的結果可能就非常危險。
比如說通過農會確實限製了一定惡霸地主,但如果官府無法與農會達到親密協作的地步,那麼農會自治權利擴大的結果,就會是農會取代原有的鄉紳、宗族和地主體係。
聽範仲淹這麼一分析,趙駿也覺得自己考慮得有些失當。
古代皇權社會就很難做到這樣的地步,所以很容易造成農會失控。
想到這裡,趙駿便說道:“你說的是對的,也確實是我沒有做好,不過改革嘛,本來就是一步一步完善,咱們先進行討論,最後拿出一個總結章程來。”
“我認為還是以吏治入手吧。”
範仲淹提醒道:“吏治是根本,先整頓好全國官場和胥吏,才能夠把之後的政令下達出去。”
“嗯。”
趙駿點點頭道:“好,那這段時間咱們先商量好吏治,考成法不用我多說了吧。”
“放心,我都已經完善過,各種考核製度,規章標準都已經做好。”
“那就行,我提前幫你完善了官員改製,把官員的職權劃分好,就是為了考成法,這樣做好胥吏這方麵的治理,官和吏便能夠大治了。”
“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滿朝文武了。”
範仲淹憂愁道:“真不知道你怎麼想的,冗官冗官,你把那些閒散官員都安排上崗了,現在又要用考成法淘汰掉,那不是阻力更甚了?”
“本來新組建那麼多部門就要那麼多官員,不然新部門的工作怎麼展開呢?”
趙駿聳聳肩說道:“不要有心理負擔,大膽去乾吧。我和官家還有整個政製院,都是你堅強的後盾,好好利用起這次你積攢的威望,一舉功成,將來你就是千古名臣了!”
“這苦差事,怕是罵聲一片哦。”
範仲淹翻了個白眼。
慶曆新政的第一步,自然就是搞好吏治,否則彆的政策推廣下去,以這黑暗腐朽的吏治環境,拿頭去推廣?
古代社會吏治搞得最好的是哪個?
那自然是張居正改革。
一手考成法下去,末位淘汰製,讓明朝官員卷到死。
而且還有奇效。
比如打擊貪腐,破除官僚主義,改革官場陋習漏風等等。
如據統計,在張居正主政的十年間,挖掘了一大批不稱職、不乾淨的“大老虎”和“小蒼蠅”。
因為執行考成法而被裁撤的官員竟然占到了官員總數的三分之一。
而且由於有考成法存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徹底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傳統偏見,不拘出身和資曆,大膽任用人才。
可以說效果斐然。
現在宋朝官場估計跟明朝那個時候也沒什麼區彆。
考成法出現之後,勢必會對目前死氣沉沉,毫無朝氣的官場來一擊猛拳。
不僅給予官員KPI考核,淘汰大批無能以及昏庸之輩,還能將藏在底下沒有被趙駿巡視天下時發覺的貪官汙吏,一一讓其無所遁形。
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官場得恨死老範了。
就如同明朝官員恨張居正一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