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宋會變得更好(2 / 2)

現在不僅從日本進口銅,還進口銀,都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

而以前缺銅嚴重、管理混亂、立額過高等等問題困擾著宋朝朝廷,為此趙駿特意嚴選精明強乾的官員擔任地方知監,且不歸州府管轄,直屬於路,先降低定額,留存部分銅錢給地方,讓他們進行發展。

很多監區都設在深山老林當中,除了采礦工人以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人,趙駿告訴了他們發展方向,一是要修路,二是要開墾田。

有田有糧食,就能穩定當地物價,吸引人定居。路修好了來得人也多,並且還方便朝廷運送。如此慢慢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城鎮居住地,挖礦工人越來越多,製造銅的工匠也會越來越多,不就能帶動整個產業升級嗎?

所以金銀銅鐵這種東西,並不是有礦你就能立即富裕,而是需要先把當地的配套設施做好,吸引更多的人,才能提升產量。

否則礦擺在那裡,連挖出來都做不到,更彆提富裕了。

“可是這裡還是好破舊啊!”

蘇軾看著遠處的夯土破敗的城牆,覺得這裡與老家眉山比起來,差了很多。

“會好的,一切都會變得更好的。”

蘇洵遠眺過去,曠野上已經有人在開墾田地,還有人正在修整道路,現在還沒打算修整城池,先把基礎設施弄好,讓當地能產糧也能產銅,這才是長久之計。

新政下達之後,各地州府縣衙都在搞政績。

信州知州柳永,在私訪民間時,發現弋陽縣有劉姓地主,仗著青山鄉山高皇帝遠,勾結裡正和戶長,中飽私囊。

他智取地主狗腿子,摸清楚了村裡情況,隨後發動百姓,當場將劉姓地主等一乾人等擒拿。

汝陰縣令李孝基發現上司白誌鵬縱容弟弟白誌遠強買強賣,偷稅漏稅。

於是假意逢迎,實則抓住證據之後,立即舉報。

八月份,隨著全國新政下達,各地一片興旺,農業耕作,商業繁榮,就連造反起義都少了幾分。

汴梁城中,歌舞升平,從廣州運來的棉花一經上市,迅速被搶購一空。

隨著夏稅大幅度減少,市麵上能賣的糧食也暴增。

一時間糧價暴跌到了二百多文一石。

預計再過幾年,恐怕回到宋真宗時期,四五十文一石都是遲早的事情。

在與民休息之下,整個國家都出現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八月六日,政製院內,趙駿看著各地公文。

柳永和李孝基的事情他已經處理過,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對罪犯嚴懲不貸。

但這樣的人是殺不完的,特彆是新政之下,很容易出現漏洞。

所以在監管力度特彆嚴厲的時期,幾乎每天都有這樣的事情上報,以至於最近大理寺和審官院都忙得不行。

“這新政,倒是揪出好多貪官哦。”

李諮搖著頭說道。

他也剛剛處理了一起偷稅漏稅案子,作為工商部尚書,他必須承擔起與財政部下麵的稅務部門嚴查商業問題。

現在造假販假都算是小問題了,由於新政太容易偷稅漏稅,預計怕是今年商稅又要大降。

“都是些給親戚朋友偷稅漏稅的官,這還隻是抓住的,沒抓住的更多。”

趙駿搖搖頭:“貪官是抓不完的呀。”

“老夫早就說過,這個新的商稅並不合理,這樣下去,還怎麼得了?”

呂夷簡歎了口氣。

趙駿雙手一攤道:“有什麼辦法呢,萬事萬物有利總有弊,隻要利大於弊,那就是好辦法,還記得我說過嗎?要做大蛋糕。”

晏殊扭過頭問道:“那現在蛋糕做大了嗎?”

“還不夠大。”

趙駿搖搖頭,說道:“這才剛剛開始,想做大蛋糕,還得過幾年民間的商業才能更加繁榮。”

“就怕過不了幾年,兩年國庫就空了。”

王曾探頭說道:“今年我們已經開始準備對黃河進行大修治,就按你說的,由官府出資雇傭百姓,挖建水渠,分流水量,以此避免決堤,但這樣下去,花錢如流水啊。”

“花錢如流水也得花嘛。”

蔣堂拿著公文走進來,笑著說道:“這是審計部和教育部剛又送過來的公文,現在全國每縣基本上都已經建好了一所學校,老師也已經就位了。”

“總算是有個好消息了。”

趙駿長呼了一口氣,說道:“我建議從明年開始,科舉裡增加數學和一定的物理化學知識,才能把科學的土壤培養起來。”

汴梁在這幾年裡開設學校,召集諸多專家教授,開始建立起中間缺失的驗證體係。

而且還推廣阿拉伯數字,宋朝的阿拉伯數字其實和後世有點不一樣。比如2,像個Z,3像個反向的∑。比劃比較直,沒後世那麼圓潤。

趙駿也進行了改良,這樣方便計算。

至於合同,朝廷規定契約合同還是以中文壹貳叁肆為主,阿拉伯數字隻是方便日常生活,嚴謹的官方文書、交子、契約之類,自然不能馬虎。

因此慢慢建立起缺失的數學體係,再加上考古研究之後,基本上宋朝的數學水平夠一個高中知識還是沒什麼問題。

招收的學生幾年下來順利畢業,開始前往各地學校當校長,將理科知識慢慢深入人心。

“歸根到底,還是缺錢。”

晏殊歎了口氣。

“是啊,缺錢,但我還是那句話,想要更多的錢,首先就是得把病人身體調整好,先恢複健康,再談其它。”

趙駿環顧四周認真道:“治病救人是個過程,開創盛世其實簡單。隻要休養生息,輕徭役減賦稅,勸農桑慎刑罰,即便是有天災人禍,也未嘗不能做到,難的是怎麼維持。”

“因為這種盛世本身就很脆弱,像後來清朝那所謂的康乾盛世,中後期官員腐敗猖獗,百姓流離失所,一旦吏治沒有做好,官商勾結,苦的就是百姓。”

“所以很多時候監督和吏治整頓就一定要維持下去,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官員該殺的殺,該罰的罰,一定不能姑息養奸。”

“現在隻是一個好的開始,過幾年國內的民生真正穩定下來,才是真正的改革關鍵。”

“大宋,會變得更好!”

趙駿目光堅定地說道。

上一章李孝基是李迪的孫子,其實也不算BUG,因為之前我說過,古代爹是爺爺,叫爺爺反而是叫爹。不過到了宋代,慢慢的有了變化,有些地方阿翁是爺爺,但有阿翁是喊父親的,有爹是父親,阿爺是爺爺的。還有喊爺爺叫爹爹,父親叫阿爺的,反正各地風俗不同,叫法也不一樣,不過現在看確實有點歧義,所以改了一下,因為宋朝叫阿翁為爺爺的還是多一點。

最近幾章是過度章節,不知道算不算水,還是得描述一下新政改革後的現狀嘛,為下麵搞大的鋪墊一下。畢竟現在真就是大的還沒來,一旦要動真格的解決三冗,恐怕就要大開殺戒了,一步步走吧,總不能上手就殺七百多,老秦人不得炸了鍋嘛。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