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江南東路,廣寧監。
知監蘇洵是康定元年恩科進士,排名一甲第四位。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一甲不像明清時期那樣隻有三個人,而是有五人,所以才有章淳第二次考試,考中一甲第五名的情況。
而這一屆恩科裡,頭名狀元叫做王安石,榜眼叫做蘇頌,探花叫做黃庶(黃庭堅的父親)。
曆史上他們都是慶曆二年,也就是今年中進士。但曆史上那是因為與西夏開戰,大宋朝廷被迫停了幾年科舉,所以才耽誤了他們。
現在與西夏的戰事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加上朝廷現在新開了許多部門,反倒逐漸缺乏官員,因此特意加設恩科。
廣寧監位於江州,就是後世江西九江市。這裡產銅,成為了宋代主要產銅錢之所。
彆看後世的九江市繁華熱鬨,但此時的廣寧卻頗為荒涼,除了江州縣那邊由於是重要的貿易區域,較為繁華以外,周圍縣城則荒涼偏僻。
原因在於周邊區域湖泊叢生,陸地相對較少,可以說城池和百姓都居住在湓江低窪潮濕之處,自然也就難以發展。
蘇洵住的地方環境也很差,他雖然是廣寧監知監,監與縣同級,應該住在監衙裡,但當地監衙相當破敗,跟草堂子差不多,辦公時還經常漏雨,讓人苦不堪言。
此刻蘇洵正站在江寧碼頭上眺望。
碼頭算是稍微繁華點的地方,因為長江來往船隻,加上廣寧的錢幣都要運出去,所以聚集了不少搬運苦力。
有人就自然有消費,因此開設了一些店鋪,如飯店、茶鋪、酒肆甚至還有賭坊、妓院。
隻是聽上去似乎不錯,但實際上就是一條破破爛爛的小街道,開設的店鋪也都是搭個涼棚就能經營,妓院基本上就是半掩門的暗娼,談不上有多高端奢華。
碼頭後方就是曠野荒地,四處坑坑窪窪,湖泊叢生,遙遠的地平線上,還能看到夯土牆壘砌,牆高怕是不足七尺的廣寧監城牆。
蘇洵站的位置是在碼頭旁邊的一個小山坡上,夏日清涼的風吹拂,吹得他衣角翻飛,胡須隨風而動。
遠遠的他就看到一艘大船緩緩地靠近過來,隨後開始停船休息。
由於不知道妻子具體到的時間,隻能通過來往信件推算,所以算到差不多日子,就過來等著看看,實在不行,也安排了仆從觀望。
便在這個時候,遠處大船徐徐走下來幾個人,蘇洵看到後驚喜不已,連忙撒丫子飛奔,跑下山坡迎了上去。
“夫人!”
“夫君!”
程夫人也看到了蘇洵,她正抱著三歲的蘇轍,旁邊還跟著五歲的蘇軾。
蘇洵上去把蘇轍抱住,高興道:“你們總算來了。”
古人當官有些會帶家人,也有些不帶。比如蘇軾曆史上就把王夫人帶在身邊,結果在他擔任登聞鼓院判的時候於汴梁開封病逝。
雖然程夫人家是眉山富豪,他們蘇家也是當地望族,但蘇洵長時間沒考上進士,又四處雲遊,家鄉早有人說閒話。
如今一朝發跡,考上進士當了官,那自然要把妻子接到身邊來,讓家鄉人看看他蘇洵也是有出息的。
這一趟程夫人是跟著哥哥程濬過來的,早年程濬還看不起蘇洵,現在見他已經登上恩科,傳言還受到了知院賞識,酸溜溜地道:“妹婿這是鯉魚躍龍門了喲。”
“大兄說得哪裡的話,快跟我去縣衙吧。”
蘇洵招了招手。
程濬指著身後連綿十幾艘沒有駛入碼頭的大船說道:“算了,我還要去江東售貨,就算是過夜,也得去江州府,你這江寧碼頭可放不下那麼多船。”
蘇洵笑道:“去衙門吃個飯的時間還是有,大兄不如先讓管事的把船駛去江州府,晚間小弟親自送大兄過去。”
“是啊舅父,一起去吃個飯吧。”
五歲的蘇軾說道。
此時蘇程兩家還未交惡,程濬也隻是早年看不起蘇洵浪蕩子,一直鄙夷。
現在人家中了進士,那自然情況就不一樣了。
見麵子不好駁,程濬也隻好答應。
眾人往回走,蘇軾四下掃視,看到這與四川截然不同的景象,好奇說道:“父親,這裡好破舊。”
“現在是破舊了點,但以後會好起來的。”
“為什麼?”
“你看那邊。”
蘇洵指著遠處。
蘇軾看過去,就看到遠處很多衣衫襤褸,穿著粗布短衣的農民,正在湖邊開墾。
後世這一片其實就是九江市的城門山銅礦,一直處於開墾當中。
但在古代當時猶如島一樣,湖麵積比後世大得多。
譬如後世的賽湖在當時是和長江相連的,九江市的城西港區有一些露出來,還有一些則在江水裡泡著。
這使得當時這一片的生存環境相當惡劣,除了銅礦產業以外,幾乎沒有什麼農業生產。
程濬好奇道:“這是在開墾農田嗎?”
“嗯。”
蘇洵點點頭:“如今朝廷免稅,允許百姓開墾,且官府會借種子、農具給他們,無地百姓也有田了。”
“為什麼一定要種地呢?這山裡銅那麼多,多挖點礦,多造點錢不好嗎?”
程濬納悶。
“這自然是好的,但留不住人呀。”
蘇洵苦笑道:“糧食要從外麵買,也沒什麼人來經商。很多雇傭的工人挖了一段時間,就帶著錢去江州城揮霍去了,長久以往,廣寧永遠都隻是一個采銅的地方,連個鎮子都不如。”
“那不挺好的嗎?”
程濬聳聳肩:“伱負責挖掘銅礦,鑄造銅錢,又何必那麼麻煩呢?”
蘇洵瞥了他一眼說道:“這就是你隻能做商人,不能做官的緣故。眼裡隻盯著這點貨物,如何能成大器?”
“你!”
程濬氣死了。
這好像是他以前說蘇洵的話。
“好了好了。”
程夫人連忙打圓場道:“好不容易見麵,何必又要爭吵?”
“知院說了,為官一方,不僅僅是值守一方安寧,還要造福百姓,建設鄉野。”
蘇洵得意地說道:“此番朝廷允許地方截留三成稅務,雖然我們廣寧監以前本來就無需交多少稅,隻需要每年給朝廷上交銅錢就是了,但知院說,舍得花錢興建,才有更多的錢出來,若廣寧監人越來越多,越來越興旺,產銅也會更多,錢不也更多嗎?”
這次趙駿算是對他寄予厚望,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即便朝廷置了四十多個銅幣監區,依舊滿足不了需求,所以必須要從海外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