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出雍雞關,直取升龍(2 / 2)

最前麵的將領騎著馬匹,大概三十來歲,麵容剛毅,正目視著前方。

見到楊察,他徐徐策馬過來,到十米開外就勒馬停住,然後一個漂亮的動作翻身下馬,走到近前向楊察拱手道:“見過司帥。”

“狄將軍有禮。”

楊察回了一禮,他是轉運使不是經略使,沒有像範仲淹那樣統籌全路軍隊的權力。

而且這次狄青出來,除了自身帶的官職以外,還被臨時授予了廣南西路兵馬都總管,也就是一路的軍隊最高長官,與楊察平級,所以楊察才會親自出來迎接他。

這次朝廷對越南出兵,意思也很明白。楊察負責後勤、統籌,狄青負責主要軍事戰略、戰術。兩個人一文一武,分工協作,共同對付李朝。

“將軍一路旅途勞累奔波,卻是辛苦,還請先入城再敘。”

“好。”

狄青點點頭。

當下他勒令士兵在城外安營紮寨,自己帶了幾個親衛入城。

儂智高目光則掃向城外的朝廷天兵。

數萬大軍。

其中正規軍隻有一萬人。

其餘都是民夫。

唐代規定一萬人出兵,要配備十到八匹馬騾,攜帶大量糧草輜重。

宋代也基本上差不多,所以一萬人出動,至少也要有兩三萬的民夫幫忙押運糧草軍械。

這些民夫並非從開封而來,而是朝廷下達公文,調撥錢財,由諸路雇傭民夫,幫忙押運到路邊境,再由其它路轉運。

所以外麵的隊伍看似人數眾多,一眼望不到儘頭。但實際能打的,也就那些衣著整齊的正規軍而已。

隻是.

儂智高看到那些士兵,背後都背著一根長杆,腰間懸著環首短刀,身上無甲胄,也沒有騎兵。

在狄青下達軍令之後,便三三兩兩地去城外一片空地上準備安紮帳篷。

雖然軍容挺整齊的。

然而渾身上下就一把環首短刀。

這樣的一支部隊,真的能夠輕鬆消滅越李朝嗎?

儂智高心中隻剩下疑問。

此間楊察領著狄青進城,去了城內唯一的酒樓吃飯。

雙方相談甚歡,等酒宴過後,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

本來楊察的意思是讓狄青休息一天,等明天再開始談正事。

但狄青顯然很有興致,拒絕了楊察的提議,希望能儘快商量出兵事宜。

見到他堅持,楊察也沒有反對,便留下趙文佐和儂智高,四個人一起在州府衙門後院內商議起來。

後院屋內,楊察坐在主位上,狄青坐在下方第一個位置,趙文佐和儂智高依次坐著。

屋裡點上了蠟燭,等侍從上了濃茶,關上房門之後,狄青才開口說道:“司帥,此番朝廷的意思,想必你也明白,不知道局勢如何?”

“這段時間我統籌了一些兵馬,儲備了一些糧草,並且還派探子前往了邊境查探情況,摸索出了兩條可以進攻的路線。”

楊察攤開地圖,對狄青說道:“自從今年朝廷異動以來,想必李朝也察覺到了這一點,在邊境布置了大量兵馬,由他們的太尉郭盛溢率領,駐紮於諒州一帶。”

他指著地圖上的點道:“從大宋去交趾的道路崎嶇難行,即便是最好的大道也不好走,這雍雞關古道就是唯一大道。但除了雍雞關以外,還有這條從思陵州往南,過思明州、祿州,可直取李朝北江!”

狄青在輿圖上掃視,雍雞關就是後世友誼關,明代稱為鎮南關。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出兵越南的最好道路,漢滅交趾,隋滅交趾,都是走的這條路。

但可以預見的是,既然這條路是最好走的大道,那麼在李朝已經有警惕的情況下,必然會選擇大軍駐守此地。

“將軍。”

楊察又道:“我以為,李朝必定把守雍雞關古道,我們雖然控製著雍雞關,然而出兵南下,必為交趾兵馬所伏,因而我想的是,佯攻此處,精銳從小道南下。”

狄青想了想,扭過頭看向儂智高說道:“儂同知,聽說你熟悉本地道路,且多次往返於交趾和廣西,對此你怎麼看?”

剛才飯桌上大家都自我介紹過,因此現在大家互相都認識。

聽到狄青的問話,儂智高連忙回答道:“回將軍,也認為最好是如此。這大道都非常崎嶇難走,若是中伏恐怕凶多吉少。唯有選一批能翻山越嶺的精銳之士,繞開雍雞關古道方可。”

“我不這麼看。”

狄青搖搖頭道:“這是滅國之戰,而不是僅僅南下對交趾敲打一番。若是繞開大道,糧草如何補給?一旦對方駐守城池,我大軍如何還能常駐於交趾?所以唯有打通這條大道,源源不斷的補給才能過來,才能讓我們能夠長驅直入,攻克升龍!”

“這”

大家互相對視,這個問題眾人也考慮過。

這小道不比蜀道差,儂智高手底下的士兵本來就是住在山裡的少數民族,翻山越嶺肯定不在話下。

問題在於走小道去了交趾怎麼辦?

要想翻山越嶺,肯定要輕裝出行,馬車過不去,唯一的結果就是隻能打打騷擾,一旦隨身攜帶的糧草吃完,依舊得撤回去,不能對交趾造成太大威脅。

所以要想滅亡李朝,還是得打通大路。

隻是儂智高設想要想打通大路,朝廷最少也得派二十萬大軍過來,哪知道就派了一萬人,這還怎麼打?

因此他隻能委婉地說道:“將軍,非我等不想打通雍雞關古道,而是兵馬太少。”

“現在手頭上有多少兵力?”

“廣南西路廂軍八千餘人,加上邊境願意出兵的諸多部落,也不過才兩三萬.大理倒是願意出兵三萬,但他們肯定不會衝鋒在前。”

“夠了。”

狄青淡淡一笑,指著雍雞關道:“出雍雞關,橫掃敵人諒州,隨後南下便是北江府,我來前查閱過文書,知道這裡便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到了此地,大軍便能一路南下,直取升龍!”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